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

2022-12-07 21:14: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欢迎阅读!
知人论世,鉴赏,诗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

作者:于雪

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3年第05

知人论世的观点出自《孟子·万章下》,本意是论述交朋友的范围问题。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章学诚认为,不了解古人的身世、所处环境,就不能准确理解古人的作品。

知人论世是高中语文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种解读方法,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先介绍作品的背景、作者的身世。尤其是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知人论世更是成了同学们解读诗歌的救命稻草。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适合知人论世。因此,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知人论世在诗歌学习中的运用。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往往喜欢给诗人贴标签,例如,提到苏东坡,我们就会说,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提到李白,我们就会说,李白豪迈奔放、飘逸若仙。这样的界定并没有错,这些特点都是研究者通过诗人作品分析出来的。但是,试想,如果提到一个诗人的名字,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并不是作品而是这些极具标签性的词语,那么这种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对诗歌和散文评价部分提出: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可见,诗歌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熟知诗人的标签性特点,而是通过诗歌的鉴赏提高自身的能力及兴趣。

众所周知,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一改当时的香艳词风,解放了词体,开创了豪放一派,在词学发展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常常说,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诗人。这样的论述如果在学习中反复强化,可能给我们造成一种较为单一的印象,认为苏轼写的都是豪放风格的诗歌,这样并不利于我们对苏轼的作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豪放与婉约仅仅是就词风而言,并不是对某个诗人的评价。况且,诗人的创作更多的是出于情感的表达,并不会拘泥于诗歌的形式。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选入的苏轼作品《念奴·赤壁怀古》中,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为全篇激越的豪情造声势,豪放之特点十分明显。后面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几句,情感低沉,又有婉约的影子。因此,简单的将这一首词定义为豪放词有失偏颇。

因此,在诗歌学习中,最好能够避开对于作者的标签性解读。诗歌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具有多义性的特点,过多地引入作者的生平、风格可能会对我们的阅读产生不好的影响。这并不是否定作者经历对于作者文学创作的影响,而是希望能够在学习中就具体的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把知人论世这种方法运用得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知人论世并不是在所有的学习情境中都适用,我希望通过这个例子来说明我们的学习内容和认知水平是我们选择是否采取知人论世方法的重要标尺。同时,知人论世不能仅仅是一种知识的灌输,更应当成为我们的阅读感受,充分发挥对于文本各种可能性认知的权利。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4e3b3e3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3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