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启示(1949年-1966年)

2022-05-24 09:22: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建国初期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启示(1949年-1966年)》,欢迎阅读!
基础教育,建国,初期,启示,历程

建国初期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启示(1949-1966年)

摘要: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等等都亟待解决,教育是整体国民素质的基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输出源泉。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小学教育尚处于较为落后的局面,伴随着新政权的建立,旧有的教育式及办学理念已然无法满足新时期下的客观需要,而且当时中国人民的文化素养不高,文盲占大多数,在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的年代大家都在为吃饱穿暖奔波,不是太重视受教育和读书,在这种情况下在刚刚建国,教育的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是怎样发展的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我们应该在建国初期基础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去学习当时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发展历程;启示

一、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途径,一种积极引导人类的思想、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有效的途径,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是一种影响,一种积极的影响,一种对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积极的影响。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当今世界,知识和人才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从国家竞争的角度而言,其竞争的本质在于人才的比拼和知识的较量。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们怎么样才能够将我们人口数量优势转化成人才优势呢,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教育的手段来提升中国人民的国民素质,让中国人口优势变成人才优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振兴直接关系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振兴,只有真正做到以科教为本,才有可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赶超战略和一流国家建设的目标。所以说,教育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事业也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为群众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满足群众对发展教育的期望,推动教育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的发展,这是人民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基础教育是涉及人数做多,影响范围最广的教育,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基本的要素。没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任何先进的科学技术都不可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学技术的最终转化需要借助高素质劳动者这个载体的积极推动和践行。 二、建国初期教育的背景 1.顺利接管教育1949-1953 1)接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当时旧政府遗留下许多教育问题,所以对旧教育的整治整理是一个特别困难的工作,当时的教育毫无秩序,乱的像一锅粥。1949 12 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对原国民政府的旧教育实行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提出要借鉴老解放区教育经验,吸取旧教育中有用的东西,同时向苏联学习。 2)对教育进行初步改造

初步改造的第一步是着力解决学校少,生源少,教师少的三少问题,中国当时的大学全国只有205所,完全符合教师资格的人数少之又少,面对当时的状况,各地方政府采取安


顿教师,保障教师生活,增设学校,满足教育需求,组织学习,扩充教师队伍等措施来解决党首教育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2.反右运动前的大发展时期(1953--1957年)

1953年到1957年,历时三载,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的历史性转变,国民经济得以恢复与初步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之建设有条不紊;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对于旧中国的文化及教育领域亦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改造措施,通过一系列革旧辟新的具体措施,在此期间,教学改革主要仿照苏联教学模式以对中小学学制、课程设置予以相应调整,实施了一些提高教育质量的相关举措。为了适应新时期下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党和政府根据各阶段下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而相继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方针,而这些方针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起步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环节。

3.1957年反右扩大化到1960年左右困难阶段的挫折时期(1957-1960

1957-1960年之间党的各级组织、干部提出批评、建议,少数对现实政策不满的人,利用整风时机发表言论,妄图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式的民主政治。在这四年之间,大批中小学教师因被错误地划为右派而被剥夺了教书育人的权力,教师队伍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加之接踵而至的严重经济困难,导致教师和学生大量减员,部分学校被迫关闭。刚刚获得新生和迅速发展的教育事业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和挫折。这一时期,平凉教育发展以攀高、求大为主要特征,学校数量、在校学生总数、学龄儿童入学率都在短期内急剧增加。

4.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文革前的恢复和发展时期(1961-1966

这个时期各个地方的政府都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发展自己当地的教育,比如说19613月,中共甘肃省委指示全省教育战线年工作重点是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坚持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原则,缩短教育战线,调整学校布局,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从1963年起,教育事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三、建国初期的教育发展经验和以及对发展当今教育的指导作用 1.建国初期教育发展的经验:

我们要发展教育还是发动群众,激发群众的积极性。解放初期,党和国家对普通中小学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分别颁布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但限于当时的国情,发展教育不能由国家包办,因此采取了灵活变通的方法,坚持两条腿走的方针,鼓励群众办学。19508月,中国教育工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乡村小学要实行公办民助的意见,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激发了群众办学的积极性。 2.对我国现在教育发展的启示

我们再建设今天的教育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基础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建设好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传统。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坚持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的同时,还要积极地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

作者简介:索敏(1995)女,汉族,山东淄博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509ac4cf4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d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