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里的仁——读《里仁篇第四》随感

2022-04-22 09:30: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里仁里的仁——读《里仁篇第四》随感》,欢迎阅读!
里仁,仁里,随感

里仁里的仁

——读《里仁篇第四》随感

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 顾兴乾

顾名思义,《里仁篇》中,仁是贯穿始终的一个字眼,也是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核。开篇的第一句“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就给我们透露了他对于“仁”的意义的理解,在他看来,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想到现如今,我们批判社会盛行的择校热,择高档小区热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考虑其存在的合理性。当然我要强调的是,孔子的言论并不是为了他们洗白而来的,也不应该被拿来和这些观点相提并论。只是我个人觉得如果出发点是让自己的孩子离“仁”近一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何乐而不为呢?因为美好的外在环境、氛围对人成长的影响至关重要。

这一点,我颇有发言权,我曾经就有过换小区念头。我居住的地方是本世纪新建的小区,环境设施可以说是很不错,绿化覆盖率也很高,居住的也都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先行者,谈不上非富即贵,至少也算是入流……整体的配备也算是不错的。但不幸的是,我家附近的两栋似乎和大形势格格不入。楼下有一家开烧烤店的,结果脏乱的包装纸盒随处可见,废旧的饭店用具填满了楼道,布满油污的烧烤厨具把电动车道堵得严严实实……最可气的是原本的花圃现在也被改造成了菜地,这两天天冷还特地加盖了一层塑料纸作为大棚,不同方阵还用红红的钻头围了起来,一副各家各有小山头的意味。

如果说,这小股势力还不成气候、不足为患的话,我们就低估环境对人的改造力了。在这股风气的催使下,旁边的几块绿化也被渐渐发掘出来,草皮很快被各式的蔬菜代替。相比较西区人们纷纷把自己的花培植到花圃里百花争艳的雅致相比,我们这儿相形见绌了许多。连四岁的儿子现在看到路边的绿化也有踩一脚的冲动,我问他为什么,他总义正辞严地回答朱奶奶说的改成菜地多实在,长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不知道有什么用……

对于读书意义的理解,我很难用一种精确化的语言来定义,是不是只有不停涉猎新的书籍才可以使源头不停有活水涌来。其实不然,在《论语》的整本书的阅读中,我渐渐发现,对原有的名著的重读也可以是一种对原有体系全新的建构,虽然也是在读同一篇文章,但认知的境界却随着年龄和境遇的变化循序渐进、移默化。就拿对孔子的仁的理解来说,之前更多地认为孔子的仁是有定义的,爱人,像是一种平面化的表达。而经过新一轮的阅读之后,我似乎觉得孔子的仁并不局限于此而是有新的内涵,它更像是一种修养,一种不断提升的境界,偏像是一种立体化的表达。

这让我联想到孔子周游列国时,他是想把自己的仁让天下人受用的,可现实却让他处处碰壁,遇到了不少困惑。我想这困惑比我面对小区楼下的满地鸡毛要大得多得多,但他没有选择逃避社会,而是选择坦然接受,并用开办私学的形式,把这星星的“仁”之火,燎成原野之势。

作为老师,作为教育篇章的书写者,作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我们能否先点亮自己心中的灯塔,来给孩子们照明呢?或许,我考虑的不是换一个小区,而是要考虑告诉孩子:花草和蔬菜本身是没有孰优孰劣的,只要让这一块土地上有一抹绿色,何尝不是一种美?

2020.04.01于新世纪嘉园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522e9d287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1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