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三首》—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2022-12-08 11:17: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群文阅读】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三首》—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欢迎阅读!
群文,下册,唐诗,诗歌,语文

24、唐诗三首——群文阅读

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对诗歌进行比较阅读,分析诗歌不同的思想情感。

【考点解读】

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思想情感,是赏析诗歌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人云:诗言志。“志”指的是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具体答题时,可灵活运用以下五种技法。

【技法点拨】

抓标题,明确情感倾向:诗题往往有点明话题、交代内容和揭示主旨的作用。许多古诗的标题本身就透露出了情感。[例《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题目中“思”"故”二字表明情感,表达了作者的家国之思。

抓关键词,把握思想情感:诗中常有暗含作者情感或点明诗歌情感的关键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愁心”二字传达出了作者对友人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

抓典型意象,明确情感载体:作者对外界事物的感触往往寄托在若干所选定的具象(景、物),这即为意象。[]《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组意象组合,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抓注释,探寻情感方向:注释中,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感情;有的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传达出本诗的感情基调;有的介绍别人的评价,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或艺术;有的介绍相关诗句或重点字词,揭示其典故来源或诗句大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文注释①中提到“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这就交代了该诗的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明确情感根源: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可以把握作者在作品中传达出来的情感。[]宋代词人李清照,前半生生活安逸,后半生飘零凄苦,所以其前期作品主要写其悠闲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后期作品主要隐喻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真题演练】

(一)山行

[]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绿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释】枥:同“栎”,落叶乔木。

0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歌描写了诗人山行时在村里村外的所见所闻。

B.首联呈现了一幅恬美﹑和谐的山村图,其中有景,有人,有村落。 C.颔联描绘了奇峰倒影的美姿和群鹿竞奔的景象。

D.颈联描写了烘茶的过程与续丝的声音,展现出农事繁忙的景象。 【解析】颈联并没有描写烘茶的过程。

0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歌语言清新、细腻、贴切,读来如闻如见,引人入胜。

B.颔联以“回峰影”和“过鹿群”加以渲染,使所描绘的两幅画富有动态之美。 C.诗歌构思奇特,所写景物极不寻常。

D.诗歌结尾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山林的想法,意味深长。

【解析】诗人选取一片枥林、一条小溪、几户人家,以及“山当日午"“草带泥痕"“回峰影”“过鹿群”等意象,这都是极普通常见的事物,并非“极不寻常”之物。

(二)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01、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加以概括。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星月清辉、无云无雷的山间静夜图,后两句描绘了溪流湍急的雨后清晨图。


02、同样是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本诗未直接写山雨,而是先以山间静谧的晴夜为烘托和铺垫,似无山雨,第三句再以对溪水湍急的侧面描写进一步表现雨势之大,结句点出“他山有雨”,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雨之迅疾和猛烈。

(三)长寿山居元夕

元好问

微芒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三十九年何限事,只留孤影伴黄昏。

【注释】①写此诗时,诗人任河南内乡令,因母亲去世,居丧于长寿山。②当时金统治者日趋腐败,蒙古军入,人民死伤无数。

01、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偏僻荒凉的村落里灯火星星点点,人烟十分稀少,枯黄的树叶漫天遍野,大雪堆积在门外。 0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①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孤身一人的孤寂;

②表达了对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百姓的同情;

③表达了对侵犯国家的敌军的愤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595b31230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6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