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随笔

2022-04-12 19:36: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庄子随笔》,欢迎阅读!
庄子,随笔

读《庄子》随笔

作者:贾海燕

一、《庄子》内外篇的先后问题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庄子“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却没有提到《庄子》这个书名,更没有内、外、杂篇之分。《庄子》书名始见于《汉书·艺文志》,称道家有“《庄子》五十二篇。”今本《庄子》是晋人郭象整理编订的。郭象删去了其中的十九篇,还剩三十三篇,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从宋代苏轼开始,有关《庄子》一书是出于庄周一人之手,还是有一部分是庄子后学续著,就一直有学者讨论着。直至近代,学者们的共同看法是内篇是庄子自作,外、杂篇则既有可能是庄子后学续作。其中王夫之最具代表性。他提出的理由大致可归纳为:1内篇意思连贯而自成体系,外篇错乱而各不相干;2)内篇虽轻尧舜抑孔子,但说理公正。外篇则专事毁谤;(3)内篇虽与老子相近,但别为一宗,有所创见。外篇则专为《老子》作训诂。由此王夫之作出结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杂篇出自庄子后学。因此,王夫之的学术扬内篇而抑内篇,这为现代学者诟病。

20世纪60年代任继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认为外、杂篇的相当一部分是庄子自著,而另一部分和内篇则为庄子后学所著。理由主要有二:第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列举了五个篇目,《渔夫》《盗跖》《胠箧》、《畏累虚》、《亢桑子》都是《庄子》外杂篇。第二,《庄子》外杂篇诋毁“孔子之徒”、“剽剥儒墨”的思想更靠近老子,而内篇则远一些,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当然是更靠近老子的思想先出,而不能反过来。任继愈的主张为庄学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对任继愈的观念有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张恒寿、刘笑敢等人提出了内篇某些篇目早于外杂篇的证据。关于《庄子》内、外篇的先后问题,学术界难有定论。大多数学者认为研究庄子应以内篇为主,外篇为辅。也有的学者认为应将《庄子》看作一个整体,不必拘泥于内、外、杂篇的区分。

对任继愈的观点有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张恒寿、刘笑敢等人提出了内篇中某些篇目早于外、杂篇的证据。有关《庄子》内、外的先后问题,学界难有定论。大多数学者认为研究《庄子》思想应以内篇为主,外篇为辅。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将《庄子》一书视为整体,不必拘泥于内外杂篇的区分。

二、《庄子》一书之特色及评价

《庄子》一书的一大特色就是体裁的别致,大致分为三种: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寓言就是寓意于言,借事说理。重言为真,即可信之言。卮是一种酒杯,它注满了会倾倒,而空者的时候却后仰,不能自主,俯仰随人。卮言就是无心之言,散漫没有目的。庄子运用这三种体裁或设喻或类比,批评议论,阐述思想。

司马迁称庄子的著述,各篇内容“皆空语无事实”,善于“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它的寓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认为庄子思想离经叛道,语言恣肆汪洋,内容荒诞不经,因此受到王公大臣的冷落,这大概是两汉的风潮。

魏晋时期,玄风大起。向秀、郭象之流为庄子作注,庄子因之大兴。郭象极力推荐《庄子》一书,赞美“其言宏绰,其旨玄妙”,说观其书令人超然物外,有经历昆仑山,涉足太虚境,游心于恍惚之庭的感觉。即使是性情贪婪的人,急功近利之士,只要“暂而揽其芳,味其流溢,仿佛其音影”,也就说,只需要读读书中只言片语,就能旷然怡性而忘形自得。而深究其中玄机奥妙,经年玩味的人,简直就是可以远离尘世而返璞归真了。


郭象对《庄子》的注解和颂扬,对后世学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唐代成玄英为《庄子》作疏解,称赞“其言大而博,其旨深而远,非下士之所闻,岂识浅之能究”。指出“自古高士,晋汉逸人,皆莫不耽玩,为之义训”。苏轼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他还认为“庄子盖助孔子者”,庄子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而阴助之”。明末清初,金圣叹则赞叹《庄子》为天下“第一奇书”。

清代学者宣颖称《庄子》为明道之书,但究竟所明何道,则众说纷纭。宣颖说:“庄子之文,长于譬喻,其玄映空明,解脱变化,有水月镜花之妙,且喻后出喻,喻中设喻,不啻峡云层起,海市幻生,从来无人及得。”而清人林云铭说:“庄子似个不近人情的人,世间里苍,家室之常,工技屠宰之末,离合悲欢之态,笔笔写出,心细如许。”

综观清以前古人对《庄子》的评述,可以看出,庄子在两汉和魏晋学界的地位,与儒、道的兴衰有关。儒家认为,《庄子》诋毁孔子,于是恨不能焚烧其书,毁废其徒。道家则认为,《庄子》的道德、主张不为万物所牵连,庄子并非不知仁义,只不过认为仁义不值得提倡。并非不知礼乐,但知道礼乐不足以教化天下。唐以后,对《庄子》的好评见多,则与唐宋以来的儒释道三教圆融有很大关系。

在当代学者的眼里,《庄子》已成为学术的高峰,艺术的殿堂。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一文中评价庄子散文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郭沫若在《鲁迅与庄子》一文中高度赞扬庄子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下发展。” 闻一多也认为“寓言成为一种文艺,是从庄子开始的”。

但于丹评价庄子说:如果一定要用一种色彩形容《庄子》的话,我看《庄子》是白色的,如果用一种温度形容庄子的话,《庄子》的温度比论语要低。说得有点玄妙,却没有跳出儒道相争的泥潭。

而近年来力主中国古代哲学道家主干说的陈鼓应也是对庄子推崇备至的,还著有《庄子今注今译》。他认为庄子思想博大精深,是先秦诸子难以相比的。《庄子》一书,给人的重大收获之一,是破除自我中心,使人从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狭隘心境中解放出来。读《庄子》可以“扩展人们的思想视野”,开阔人们的心灵空间,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内涵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三、谈谈今天的全生避害

冯友兰说:“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以此出发,他分三个阶段来认识道家:

第一,杨朱的方法,是“避”(冯友兰认为杨朱早于老子)。这也就是普通隐者的方法,他们逃离人世,遁迹山林,心想这样就可以避开人世的恶。

第二,老子的办法,是找规律:道。冯友兰说,《老子》一书的大部分思想表示出另一种企图,就是揭示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事物变,但是事物变化的规律不变。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规律,并且遵循这些规律以调整自己的行动,他就能够使事物转向对他有利。

第三,庄子的办法,是超越,即无我。《庄子》有许多地方对老子的思想加以发挥,产生了齐生死、一物我的理论。他的意思也就是,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生死,看物我。从这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就能够超越现实的世界。这也是“避”的一种形式;然而不是从社会到山林,而很像是从这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这是先秦道家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最后阶段。

人们说哲学可以指导生活。因此,对于现实生活的迷茫,我们如何从中国道家哲学中寻求精神食粮?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必然遇到许多灾难。除了大的天灾外,如汶川大地震等。其实,汶川大地震也可以避开的,听说专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曾就汶川县城搬迁展开过讨论,因为他处于地震多发


带上。但是结果大家看见了,由于种种原因县城没有搬迁。现在,地震发生了,许多人还是搬迁不成。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的,走到哪里都有天灾,土耳其、日本整个国家都处于地震带上,要搬他们能搬到哪里去呢?地球外?不可能。看来还需人为防范才行。

我们就主要说人祸。前段时间有人说,这世界产生了许多令人难以相信的事情。如国外不断发生的恐怖袭击,还有国内的“艳照门”等。

如今,又有了一件令任何人都不能置之度外的事情。奶粉的事。开始,我万分庆幸。我当时家庭很困难,给小孩买了一袋三鹿奶粉,孩子就是不吃,改为完达山,他很喜欢。为此我还想是否小孩有那种趋利避害的本能。后来发生的事,令我无法庆幸和无我了。据报道,许多液态奶也含有三聚氰胺这种有毒物质。有人说是“道德的彻底沦丧”;有人说“千年道行毁于一旦”。胡总书记提醒的好,对于生命有些干部是麻木不仁。

现在回过头来说趋利避害的事。按照杨朱说的去躲避,现在地球变小了,我们无法躲避。老子说的找规律,这件事情倒是有一个规律,有什么道道呢?就是国外的奶粉没有。可是,平民百姓几个买得起呢?看来不行。最后看庄子的办法,庄子其实很多办法,如“无用之用”管他奶粉、液态奶都不用总得了吧?可以,中国的食品不是这么简单,猪肉、鱼肉等都是激素和饲料吹出来的,就连粮食就是化学肥料施出来的,连茶叶就含铅。庄子其实还有最后一个办法,坐忘,可是行吗?庄子那时候还可以钓到干净的鱼吃,现在环境污染了,还难以寻找呢。

没有办法了吗?

办法总是有的,至少我们可以从古人哪里可以寻求:一者仁义诚信,商家需要的,人人都需要的;一者明法审令,政府特别是质检部门需要的,只有重剂方起疾疴;一者道法自然,所有人都需要的,重视经济发展不能背道而驰,涸泽而渔,要爱抚环境;一者节俭兼爱,要人人节约资源,爱惜生命。

这些,庄子那时代的古人都讲过了,我们都曾有拥有过,但现在我们把它弄丢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5b2b07fa417866fb84a8ea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