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创伤探究

2023-04-20 15:25: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创伤探究》,欢迎阅读!
中保,探究,创伤,儿子,情人

《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创伤探究

作者:任晨洁,赵小庆

来源:《语文学刊》 2016年第9



○ 任晨洁 赵小庆

(陕西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汉中723001)

[摘要]在心理学层面上,创伤可从创伤的代际传递,创伤记忆,创伤重复,创伤叙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儿子与情人》以作者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为背景,以文学为载体细致的描写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在小说中,由于保罗与其母亲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导致他对母亲表现出一种畸形的爱。文章将从以上四个方面对保罗创伤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创伤的恢复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对当今家庭教育展开新的思考。

[关键词]创伤;儿子与情人;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9-0043-02

“创伤”理论(trauma theory)是由美国学者凯西·卡鲁斯(Cathy Caruth)在她的著作《沉默的经验》(Unclaimed Experience, 1996)中提出来的。[1]“创伤”即某人对某一突发性或灾难性事件的一次极不寻常的经历,在此后发作的过程中常不受控制。 本文着重用“创伤”理论对《儿子与情人》中的保罗的创伤进行探究。创伤的代际传递表现在其影响不仅不会终止于当事人,甚至会波及其他人。本文涉及的是母子之间的传递。创伤记忆,就是指对生活中具有刺激性伤害的记忆。它是一种意识的应对方式,是主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和防卫。如在韩剧《KILL ME HEAL ME》中,女主由于小时候曾经被关在地下室遭受虐待,在其成年并失去受虐待的那段记忆的情况的,大脑本能的仍然会对地下室等封闭空间产生恐惧,这便是受创伤记忆的影响所导致的。创伤重复即记忆主体不自觉的重复创伤导致的结果。创伤叙事是创伤痊愈的标志之一,患者通过叙述他的故事,来回顾所发生的一切,从而得到更好的治疗。

一、 保罗的创伤

(一)母亲对保罗畸形的爱

婚姻失败,经济拮据以及莫瑞尔恶劣的生活态度导致格特鲁德不再对丈夫怀有希冀。文中的她悲观地讲到:“有时,生活支配主宰着你,带领着人的躯体前进,从而走至生活的尽头,然而生活又似乎是一场梦,人仿佛只是历史轻轻带走的过客。”[25他们夫妻之间越来越大的代沟使得生活变成了一场战役,一场残酷的,只能以其中一个的毁灭而告终的战役。格特鲁德认为生活已经是一潭死水了,这时候,保罗的诞生为她的生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于是她将自己的创伤延续到了保罗身上。为了弥补在爱情缺失时候把保罗带到世上的错误,她竭尽全力,打算以她全部的爱把他抚养成人。另一方面,她也要求保罗补偿给她无法从破碎的婚姻中所获取的东西。这种情感超越了正常的母爱,成了控制与占据保罗的东西。格特鲁德将她全部身心都放到了长子威廉和次子保罗身上,并希望他们将来能有出息,为她争光。后来,威廉去世。于是,格特鲁德将保罗视作生活中唯一的希望与寄托, 对他倍加关爱,无微不至。这种超越一般的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保罗,使他逐渐地产生了对母亲的强烈依恋。格特鲁德一生都掌控着保罗的人生,其中包括爱好,工作,爱情等,她拒绝让儿子去做和丈夫一样的工作,她鼓励保罗喜欢美好的东西。看到保罗在绘画方面展示过人的天分,她便十分高兴。于是潜移默化中,就形成了保罗偏向女性化的性格。 事实上,格特鲁德作为母亲,这种爱已经发展到了畸形的地步。她用儿子来填补丈夫的位置,并试图从儿子身上获取她应该从丈夫身上得到的爱。同样,这种爱的畸形之处还表现在它与其他女性对保罗的感情无法共存。当弥利安与保罗交往时,她


便变得焦虑且易怒,她认为弥利安会把保罗的灵魂取走,会从自己的身边夺走儿子。她坚决排斥弥利安的态度导致保罗的初恋还未开始便被迫画上了句号。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格特鲁德对保罗的爱很畸形,它迎合并加强了保罗很早就产生的对母亲的依恋,从而导致保罗对母亲同样产生一种畸形的爱。

(二)保罗的创伤

保罗很像自己的母亲,身材瘦小,肤色白皙,性情安静,看上去有点少年老成。母亲对他的过分依恋导致他对母亲的感情十分敏感,母亲不开心的时候,他可以很快感受到并很是理解母亲的情绪。他整个灵魂都和母亲紧紧相依。只要一看见母亲,他的心便开始颤动。不论是采摘花朵还是在学校里尽力做到优秀,他都是为了母亲。甚至,他们这种超越母子之爱的情感在莫瑞尔因工伤住医院时达到了高潮。“现在我是屋里的男主人了。”[279保罗很自豪地对母亲说。他们不想父亲太快回家。此时他们母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已臻于完境,丈夫好似不再存在,而父亲则如同情敌一般。在保罗成年后,他最大的愿望依然是等到父亲去世后,和母亲同住在一间房间里。他对母亲这种畸形的爱对他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男女情感方面。

二、保罗的创伤重复

保罗对母亲畸形的爱导致他在和其他女性交往时显得极为幼稚,就好像一个四岁小孩。保罗同弥利安的交往以他回到母亲身边为结局。一方面是由于母亲觉得弥利安会从自己身边带走保罗,因此极力反对。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对母亲的爱已使他陷于难以自拔的境地。后来他将自己感情的宣泄口转向了克莱拉,与此同时,莫瑞尔太太终于认识到保罗的生活已经陷入了泥潭,他需要一个女子将他拯救出来,因此对于保罗和克莱拉的关系,她并未多加干涉。然而保罗又一次重演了弥利安的悲剧,他认为虽然自己很爱对方,但如果要把自己的灵魂交给对方,他是万般不情愿的,于是他再一次回到了母亲的身边,生活的轴心依然是母亲。

三、保罗的创伤叙事

后来,在克莱拉与保罗之间的关系发展成熟的时候,保罗终于逐渐意识到母亲正在毁灭他一生的幸福。只要母亲还活着,他就永远不会得到自由。在母亲身患绝症时,保罗希望母亲快点死掉,于是他降低了莫瑞尔太太的营养摄入量,并增加了有毒药剂的剂量。但保罗随后又认识到自己从来没有脱离过母亲去生活,于是他便陷入了矛盾之中,一方面如果母亲死去,他便无法生活,但是另一方面只要她还活着,自由的生活便永远是个梦。后来,自由生活的意愿占了上风,于是母亲终于如他所愿去世了。但是在他亲手将她推向死亡的时候,他又一次陷入了痛苦中,他痛苦地喊着:“我的爱—我的爱—啊,我的爱。”[1361当故事发展到这里,本以为保罗从此会走出创伤的阴影,然而可悲的是,母亲的死亡并没有使他摆脱她的桎梏,反而使他对母亲的感情日趋深厚。对这位年轻人来说,生活已经失去了意义。离开了母亲,他无法继续创作,他的生活开始失去了动力,他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无处可去,无事可做,无话可说。他清楚地知道这样下去他迟早会毁灭,但是又找不出一个人理由来劝说自己。母亲在,生活才得以存在,母亲死去,他也对生活失去了兴趣。至此,保罗对母亲的爱已达到顶点,他永远无法完善自己人格上的缺陷。

四、结语

《儿子与情人》的主题是把对母亲的亲情与男女之间的爱情进行对比,相互映衬并相互贯通。夫妻之间的关系隔阂导致莫瑞尔太太无法从丈夫那里得到应有的爱情,从而想以母爱取代夫妇之爱,她对保罗畸形的爱使得保罗对她也产生了同样的情感,他们不是母子反而更像是夫妻。故事的结局是保罗想脱离母亲的“爱”以获取独立,却以失败告终。文中的保罗永远陷入


了创伤中无法得以痊愈。然而创作这一作品的劳伦斯通过小说将自己的创伤讲给了广大读者,真正意义上使得自己得以痊愈。并在后来的文学界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天赋。创伤这一理论在《儿子与情人》中的论证引发了我们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思考。父母双方总有一个是孩子较为喜爱的,而另一方可能因为羞于表达自己而使得孩子较为抵触,这一现象是很正常的。但是,这一状况在保罗身上却愈演愈烈,莫瑞尔的不善交流以及恶劣的形象使得保罗失去了对他应有的尊重,尤其在知书达理的母亲的对比下,于是保罗在最初便对母亲怀有一定的尊敬和喜爱,但后来为何会发展成为一种畸形的爱呢?更重要的一点是,母亲对父亲毫不掩饰地厌恶,莫瑞尔太太经常会对年幼的保罗灌输丈夫不好的地方而从来不设法去削弱保罗对父亲的敌意,她这一行为也是由于失败的婚姻所导致的。双亲天平的倾斜使得他对母亲的爱越发深厚,从而发展到即使成年后,他依然无法摆脱母亲的影响,从而无法认识自己。在现代家庭教育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父亲总是扮演沉默的一方,不会表达爱。而母亲由于女性的天性使然,较为温柔,因此在最初,儿童都会对母亲产生依恋,尤其是对于男生而言。如果再加上婚姻关系的不乐观,更容易对孩子产生类似的创伤,因此我们需要注意的便是,改善家庭环境,对孩子来说,最应该传递给他们的是父母双方各自的优点,坚决不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传递到孩子身上,这样方能使得他们心理更加健全。



1Cathy Caruth. 1996. Unclaimed ExperienceM.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D. H. Lawrence. Sons and LovesM.中国戏剧出版社,1913.

3]蒋炳贤.劳伦斯评论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4]贺江.创伤理论与创伤文学J.百色学院学报,20146.

5]刘竞.《儿子与情人》的心理学新释——关于保罗·莫瑞尔的成长发展[D.安徽大学,2007.

6]林瑶,吴和鸣,施琪嘉.创伤的代际传递[J.心理科学进展,20139.

7]陶佳俊.创伤[J.外国文学20112.

8]王欣.文学中的创伤心理和创伤记忆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9]王欣.创伤叙事、见证和创伤文化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10]薛玉凤.美国文学的精神创伤学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5.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5b67c0199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4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