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合格记者

2022-04-26 23:29: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做一个合格记者》,欢迎阅读!
合格,记者,如何,一个

如何做一个合格记者

——《新闻战线》

如何保持工作激情 不让别人牵着鼻子走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说:记者就是报社的采购员,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我把这个理解为记者应有的本能,或者说及格线。 记者的任务来源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被动接差。新闻的发生是不会以某个记者的兴趣为转移的,所以有些差事未必就能对你胃口,时间长了,有些人转不过弯来,就会郁闷,甚至丧失激情。我要说的是,作为记者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能不能练出来,关键就看你如何不让别人牵着鼻子走,化被动为主动。举个例子,你觉得你茄子做得好,老板要你买白菜回来,怎么办?那就换个想法,高高兴兴去买白菜,下工夫做好,做出彩来,一样受欢迎,你心情也舒畅。这就是主动的好处。假如你很抵触,买点人家收摊的,回来还弄个清水煮白菜,你赌气,老板生气,最后还是你自己受气。主动、认真地采写报道和抄材料应付交差就有这个区别。

另一种是主动发掘。我认为这样的素质大多是在第一种情况下练出来的。如果能够坚持下去,离一个优秀记者就不远了,就是你牵着别人的鼻子走了。 美联社的记者乔治•艾斯珀总是会得到他想要报道的内容,有时需要耍些小手腕儿,有时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无论何时,不懈的努力与不屈的意志都是不可或缺的。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对周围一切的好奇和不屈的意志外,乔治•艾斯珀还拥有一种良好的、极为敏锐的竞争欲望”。显然,乔治•艾斯珀这位“顶级记者”的素质的核心其实就是两个字:“主动”。 如何保证不采到“水货”—— 记者必须有质疑的精神

新闻要客观,但记者要主观。只有主观你才有去问为什么的意识,才能保证新闻的客观。

这就是质疑,我认为是记者必需的精神。不断地质疑才能不断地深入,才能不断地接近事物的本质。可能有些人性格温和,与人为善,不善发难。但该怀疑的时候一定要怀疑,一定要把你的怀疑说出来。媒体日常信息来源很大一部分是相关部门主动发布的,很难避免发布者为自己利益而“说谎”。这就需要记者去质对,去代表普通百姓问个究竟。这样你采访到的东西才可能真实,也才是读


者想看的,尤其需要对那些所谓的政绩、成果、业绩进行质疑,否则就会出假新闻,贻害无穷。

如何写出可读性强的科技新闻—— 一要怕丢人,二要字里行间关注人

很多人工作很努力,采访也很细致,但是写出来的稿子平平淡淡,甚至干巴巴。我观察过,他们不是文字能力不行,甚至有些人文字能力还很强。生活中写些小文章,还很有味道。这是为什么?写作不投入,没有激情。我认为这个问题最好解决,只要你知道珍惜自己的名字,怕署着自己名字的文章发表了丢人,就不成问题。只有对自己负责了,才能真正做到对读者负责。 记者不是“中立者”——

要永远有一种“阶级”情怀,明白为谁立言

我觉得做一个称职的记者还应该具备一种素质,就是要明确“为谁立言”的问题,我把这个叫做“阶级”情怀。记者绝对不是“中立者”,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我们要使新闻人性化,就要有人文情怀,有对特殊群体的特殊感情。这个比什么都能够刺激你的激情,亲戚、朋友出什么事了你肯定着急,肯定要助上一臂之力,就是这个道理。我认为这才是记者的根,才是做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记者的首要素质。很多人会认为,记者就是个记录者,发生什么记什么。是啊,你要不关心他们,怎么能知道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

我对记者的职责有另一番理解,新闻工作者不仅仅要告诉读者、听众、观众各种信息,不仅仅是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更要为那些最低层的人搭建一个表达意愿的平台,或者说,你要做他们的代言人,替弱者发问,替弱者传声。这才是所谓的“铁肩担道义”。

连续两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农村教育、医疗、农民收入的话题最刺激我的神经,我写的《35年血汗钱供不起一个大学生》、《一边丰衣足食,一边捉襟见肘》等稿子发表后,很多认识我的政协委员都很高兴,说我敢说话。 相比之下,这一点要比采访、写作更难,但更能体现记者的价值。 如何做到不落伍—— 多读书、勤比较、常积累

尽管以上几点都做到了,但对于一个优秀的记者来说,还不够。你持续战斗、持续创新的底气从哪里来?现在知识更新快,记者更不应该落后,所以不断学习很重要。我把学习分为三种。


第一种,要学时下的观点、掌握时下的信息,甚至还要学习生活中的语言,包括网络上流行的语言。

第二种,有计划地读书。不要觉得工作一天太累,回家就想睡觉。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其实写东西也是这个道理。肚子里没货,笔头怎么硬起来?我的经验是,看书常常能让你找到很多解答问题的途径,尤其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方面的书。记者是写新闻的,今日的新闻是明日的历史,只有多积累,提高认识,写的东西才能经得起考验。

第三种,比较。同题竞争的时候,常常是学习的最好时候。我不认为,你和其他记者在一起采访一次就把人家的本领学来了。这个学习过程就像牛反刍,吃完了之后,还要去慢慢消化。

记者是采购员,既然采购,就得考虑加工过程中还会浪费一些边角料,不能搞“节约型采访”,只有多备料,才有选材余地,也才能游刃有余。 厚积薄发,才能成为一个不断进步的合格记者。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676badc7f1922791688e87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