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六步法模式

2022-09-20 19:04: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教学六步法模式》,欢迎阅读!
步法,古诗,模式,教学

古诗教学六步法模式

《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子课题 《“211”中年级古诗词教学》模式初探

我们四年级组在本学期承担了211模式下古诗词教学的课题。经过六轮的打磨,我们总结出了古诗词教学六步法。具体模式如下:

一、解诗题.古诗词题目 ,高度浓缩 ,是全诗词的“眼睛” ,有的概括了全诗的内容 ,有的抒发诗人的情感。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应从题目入手 ,让学生理解诗题 ,这样便于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内容及诗人的情感。如教学林杰的《乞巧》 让学生首先理解诗题的意思 :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 ,人间的女子向织女乞取智巧,这就能从整体上感知这首古诗的主要内容。

二、知作者.由于古诗所反映的情况距今久远 ,加之小学生社会阅历浅 ,知识面窄 ,因此古诗教学要让学生了解诗人及当时的背景 ,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更好地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如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爱国诗篇《示儿》是脍炙人口的传世杰作 ,字里行间洋溢着矢志爱国 ,至死不渝的激情 ,是少年儿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学生理解诗题后 ,教师便饱含深情地向学生介绍爱国诗人陆游的生平及临终前作《示儿》这首绝笔诗的情况 ,学生听了如临其境 ,了解了陆游坎坷曲折、颠沛流离、痛苦不堪的人生 ,知道了诗人临终前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的生死 ,而是祖国山河的统一及诗人对收复中原失地的坚定信心。学生初步体验到当时诗人的心境和情感 ,这对于深(入学习古诗有很大帮助。

三、读古诗。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让学生多读,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


古诗教学六步法模式

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是学生初步接触课文,旨在扫清语音、句读障碍。这一环节具体的步骤是:录音带(或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正音——学生再读古诗——教师纠正语调、句读——学生顺读古诗(效果检测)

四、懂诗意。对于古诗词鉴赏,读懂诗歌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步,是走向诗歌殿堂的前提。此环节我们采取四人小组合作探究诗意。小组合作探究之后,全班交流诗意。

五、展想象。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根据诗句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想象作者所描绘的人物、情节、场面等等,品味深蕴其中的浓浓情怀,读出作者的神韵,做到读中入境,读中悟情。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借景引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如何描写景物,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能把诗句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在联想中再现作品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2借曲引情.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创造条件。在教学中,用歌曲、音乐引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听乐曲,便置身于其中,犹如身临其境,这时学生就会很快进入情境,为学生学好古诗创设了一个艺术氛围。3)借画引情。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往往诗情画意是融为一体的,在教学中抓住这个特点把诗和画结合起来,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的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可以使教师作画、师生同画、学生自画,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诗意融于画面,把无形的语言变成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学生走进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中,加之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一定会有所感悟,从而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教育

六、悟诗情。诗词偏重于抒情言志,情绪和情感是诗的基础.捕捉和体会作者的感情,依然要靠分析诗歌形象来完成,因为诗歌形象中跳动着诗人的感情脉搏。以


古诗教学六步法模式

《卜算子咏梅》为例,先说前一首:全词写梅花,也是喻自己。联系诗人的生平,词中梅花的遭遇体现了诗人的遭遇,梅花的品格也是诗人品格的写照:梅花的孤寂形象概括了自己被弃置不用的命运;梅花承受风雨的侵袭表现了诗人自己遭受打击迫害的凄苦情景;梅花的铮铮硬骨和高尚情操体现了陆游的雄图大略与高尚志趣,既有别于苟且偷安卖国求荣的投降派,也有别于追逐功名富贵的利禄之辈。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的结局正是诗人一生不幸、终生坎坷的命运遭际的体现。“只有香如故”深刻表现了陆游至死不渝的坚贞气节。所以说,词人借梅花形象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

古诗词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授之以渔"的过程。新课结束后,引出 一首写法类似的课外古诗,让学生自学感悟,检查学生“得之以渔”的情况,拓展型延伸,使学生学以致用,对古诗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对美的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676c1e5ce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5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