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利他行为

2023-01-20 12:21: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心理学--利他行为》,欢迎阅读!
利他行为,社会心理学

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

[摘要] 利他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的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受到人们普遍赞扬的社会行为。利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我们要明确利他行为的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培养利他行为,防止利他行为的弱化。 [关键词] 利他行为 产生原因 培养

利他行为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创始人孔德创用,但并未对其进行过理论概括。对于什么是利他行为,在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利他行为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征,自愿、以利他为目标、不附带外在酬赏的期望、包括利他者的损失成分。

利他行为根据发生情景的不同,分为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和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前者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例如,给老人和孕妇让座,为残疾人或儿童的教育事业募捐,义务献血,把迷路的小孩送回家等。后者在日常生活中较少发生。如抢救落水儿童、救火等。从难度和行为后果的社会意义上讲,后者大于前者。而前者却能更加考验行为主体利他意识的牢固程度。

对利他行为产生基础的理论解释有本能理论。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认为: 他行为是遗传的、先天决定的,是一切群体动物生存的机能,是有价值的积极意 义的行为。威尔逊以动物为例,如白蚁、蜜蜂来论证他的观点。而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遗传的,而是在生活环境 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 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华生曾说过一段偏激的话: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 可用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一个,不问他的才能、倾向、 能和他的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 我都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 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或乞丐、小偷。 早期的学习决定了行为方式。

除此之外,还有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一改帕森斯、等人宏观分析社会结构的传统,借用经济学人类学以及心理学成果试图进行微观分析,也就是从个体需要、心理动机即人的理性出发得出社会交换的实质其实就是个人或者为获得报酬或者为减少惩罚而采取的理性行动。 霍曼斯认为,类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或明或暗的,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可归结为一种交换,而人们在社会交今中所结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也只能是一种交换关系。

自然环境、社会情境、时间压力等情境因素;利他者的社会角色及身份特征、心理特征;先前的利他经验、利他技能等因素都可以影响利他行为的发生。 有人说,如今的社会早就没有了纯粹的利他行为。在我国的三亚,为人指路居然也可以收取费用。这种行为是少数的。在我看来,大部分人的利他行为是出于人的本能,而非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 例如,在512汶川地震发生时,就发生了许多感人的利他行为。

地震发生时,四川省青川县木鱼中学初一13岁的女生何翠青本已走出宿舍,当她意识到发生了地震,不是迅速逃生,而是跑进宿舍,将十多名还在午休的同学从床铺上摇醒逃生,自己却失去最佳逃生时间,被压在废墟下。50个小时后,她凭着巨大的求生欲望和惊人毅力,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获救。 何翠青是木鱼中学最后一个被救学生,由于重物长时间挤压肌肉组织坏死而永远失去了右腿。


记者问这位坚强的女孩你后悔吗?她摇着头哽咽地说:不后悔,后悔的是我没有能救出更多的同学

来自映秀县的小林浩,当时只有九岁。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小小年纪的他却在危机时刻,用柔弱的肩膀背出两位同学。而自己的父母却联系不上。还是14岁的姐姐,深一脚、浅一脚带着他们,走了7小时才到达都江堰。面对镜头小英雄显得非常镇定,然而他勇敢的举动,却已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10岁的董玉培在映秀镇小学读四年级。地震那天,董玉培她们班正在二楼的教室上科学课,楼房坍塌了,董玉培随着走廊重重摔到地上。清醒后,董玉培发现自己肚子边趴着一个同校二年级的女同学,该同学头部的鲜血染红了一大片废墟;同时,自己的左手边也躺着一个女同学。董玉培活动了一下四肢,发现右肩膀剧烈疼痛(后来医生检查是肩膀脱臼),其他的感觉很正常。董玉培连忙使劲推开自己身边的一些小水泥块,连滚带爬从废墟里钻了出来,然后使劲扒开水泥块救出两个女生(其中一个已遇难) 这些感人事迹的主人公,都是出于人性的本能,他们没有去对行为损失与酬赏的评估。他们为此付出的是自己的生命这沉重的代价。

在如今的社会中,虽然会发生你去扶起路边跌倒的老人却被老人诬赖的事情,但这种事情的概率非常小,社会的科技在向前发展,我们不应让社会的人际交往倒退,不应让社会变得冷漠。对利他行为的培养当然是越早越好,研究表明,小学时期是个人形成利他行为的重要时期。其实,不管我们处于哪个年龄段,可以后天养成利他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增加责任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提供亲社会榜样、将人们的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运用社会影响策略、通过行为实践等方法来进行利他行为的促进与培养。希望社会可以在我们大家的努力下,变得和谐,美好。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6b18d06bed5b9f3f90f1cb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