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村行》原文、译文及赏析

2022-12-12 21:12: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王禹偁《村行》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王禹,译文,赏析,原文,偁《村

王禹偁《村行》原文、译文及赏析

村行作者:宋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hè)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译文 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经微微变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着兴致格外悠长。 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静聆听夜晚,看默默无语伫立在夕阳下的数座山峰。 棠梨的落叶红好似胭脂般红艳的颜色,香气扑鼻的荞麦花洁白的如同雪一般。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突然觉得很惆怅,原来乡村的小桥原来像极了我的家乡!赏析 《村行》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王禹偁在宋太宗淳化二年(九九一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写的是山村的傍晚景色,季节是秋天。诗中的内容大概是说诗人骑在马上,安闲地欣赏著,沿途的风光,听黄昏时山谷的声响。 作者在欣赏风景、吟咏诗歌的时候,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因而产生了思乡的愁绪。 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然后再借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以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的喜爱和家乡的怀念,这种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是先描写眼前的景物,接著抒发自己因这些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这样能令全文结构更有条理,而且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首诗的首段是写作者骑著马,欣赏秋天的风景,本是一件乐事,但后来却因为看见小桥和树木,想起故乡,这样能使诗中的首段和末段作出对比,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数峰无语立斜阳是本诗广为传诵的名句。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按逻辑说来,包含先有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改用正面的说法,例如数峰毕静,就削减了意味,除非那种正面字眼强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像李商隐《楚宫》暮雨自归山悄悄 季节(初秋) 这首《村行》是北宋王禹偁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 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山村原野的景色,作者选择了棠梨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白雪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读完这6句诗,我们自然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 在那菊花初黄的时节,人到中年的诗人骑着马在山间小路穿行,他神态悠然,任凭马儿随意行走,尽兴地观赏着秋日黄昏山野的景色:时而倾听着回荡在众山沟里的秋声,时而观看默默无语伫立在夕阳下的数座山峰,时而又将视线投向那红似胭脂的棠梨落叶与洁白如雪的荞麦花…… 作者在这6句诗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


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总之,《村行》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诗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是为抒情打伏笔,抒情是为写景作结的。诗人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过程,正从这两结合中传神地反映了出来。这是一首风物如画的秋景诗,也是一支宛转动人的思乡曲。从中,可窥见王诗简淡清新诗风之一斑。王禹偁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7bf5d1b03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7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