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6-《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导学案

2022-04-16 12:12: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6-《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导学案》,欢迎阅读!
选读,宋词,唐诗,无题,相见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一、诗人名片

李商隐(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他的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有所寄寓,爱情诗深情动人。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用典多,意旨隐晦。李商隐的散文也文采华美,风格独特;骈文婉约雅致,蜚声于晚唐文坛。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少年得志,24岁登进士第,却长期陷入牛党、李党之争中,沉沦不僚,一生为寄人篱下的文墨小吏。当初登进士第的时候,牛(僧孺)党重要人物令狐楚父子对他有知遇之恩。中举后,他入泾原节度使李(德裕)重要人物王茂元府为掌书记。茂元赏其才,以女妻之。这一事得罪了令狐家。此时,牛、李党争激烈,李商隐为牛党所不喜。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做了宰相,李商隐多次写信表明心迹,他只是不理。李党也因此怀疑他。在两党的共同排挤下,李商隐终生仕途坎坷。崔珏《哭李商隐》言:“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二、诗词故事 李商隐本人的爱情故事

李商隐的爱情诗写得最好。在个人生活方面,他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据说,他早年曾苦恋过一个女道士,并且可能有其他的恋爱经历,但都没有结果。在娶了王茂元的女儿后,与妻子感情极好,然而妻子又在他39时去世。因此,在他心灵中,爱情带来的痛苦也是极深的。生活经历中爱而不得和得而复失的悲哀,加上政治上的失意潦倒,使他的爱情诗格外悲恻动人。同时,他的某些秘密恋爱又不可明言,因此他的爱情诗又格外迷幻朦胧。

三、文题背景

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虽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考索,但是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证明确有寄托之前,主要应该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把它们作为一般爱情诗来对待,这并不妨碍认识它们的艺术价值。

这首诗记叙的应是恋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暂相见后马上又离别的景况。有人认为这首诗抒写了诗人与宋华阳的恋情。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内心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有人据此认为,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共计有20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恋情的诗。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相见/时难//亦难,东风/无力/百花/ 春蚕/到死//方尽,蜡炬/成灰//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 蓬山/此去//多路,青鸟/殷勤//探看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这是首爱情诗,抒发了男女双方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全诗抒情是有回环往复婉转深微的特点的。 全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诗的每两句就是一个抒情层次。首联由抒情入笔写惜别之苦,颔联借春蚕和蜡烛自比,写对爱情的忠贞。颈联转换角度,推己及人,因为诗人自己对对方的相思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因而便设想对方也在思念着自己。尾联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通篇以“别”为主题,四联虽有所侧重,内在联系却非常紧密,始终围绕“情”与“思”展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把忧伤、祝愿、希望等复杂丰富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层层深入,回环往复,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二、悟读,诗情画境



蚕丝回环,情丝缠绵;烛泪不止,人泪涟涟。或许从此一别再难相见,犹如蓬山相隔,一个天上,一个人间。即便如此,也隔不断刻骨铭心的爱恋。那只爱情的精灵——青鸟飞雁传书。青鸟能被感动,上苍也能被感动。愿奇迹会在我们身上发生,愿我们不再相见难,分别难。

三、品读,鉴赏评析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字的含义各是什么?“东风无力百花残”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 (1)前一“难”字是“困难”、“艰难”之意,指两人要见一面历尽的困难、艰难,后一“难”字即“难舍难分”。正因见面十分困难,所以分离才难舍难分,两个“难”字,从客观到主观,含义不同。(2)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用“东风无力”和“百花残”营造了离别的悲伤凄凉的意境,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倍增哀怨。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2.颔联中“春蚕”和“蜡炬”两个意象在表达感情上有何作用?

答案 “春蚕”、“蜡炬”两个象征意象,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形象贴切,含意隽永。

3.“但愁云鬓改”应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1)“但愁云鬓改”,早晨起来,因为思念的愁苦,连头发散乱也懒得去梳,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的离愁之深。

(2)“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女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情。

4.清人孙诛《唐诗三百首》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时说:“一息尚存,志不少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结合全诗,说说为什么可以言情,也可以喻道。


答案 由于诗歌语言的多义性以及我国古代“称诗言志”的传统,对有些诗歌的解读会存在一些分歧。这首诗,一般都认为是写爱情的,但也有人认为是写给执政人物,乞求他们援引的。虽然有附会之嫌,但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古代诗歌中的香草美人式的比兴传统源远流长。再者,诗的颔联,现在经常用来形容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崇高人格。所以说“可以言情,可以喻道”。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宣宗大中三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

(1)这首诗写到的“莺”,诗人称之为“流莺”,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流莺”的?

答案 ①它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是在空中不停地漂荡流转。②它百啭千回表达“本意”,可无人能会,虽然是三春良辰,可终究难盼佳期。

(2)这是一首托物抒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蕴蓄之作,比喻(或象征)是其主要手法。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这一手法的。

答案 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转徙幕府,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83c0ddc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