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王朝的创立者拓跋跬

2022-03-26 13:49:3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北魏王朝的创立者拓跋跬》,欢迎阅读!
拓跋,王朝,创立者,北魏

北魏王朝的创立者拓跋跬

作者:暂无

来源:《前进》 2018年第12



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王朝,从天兴元年(398)至太和十八年(494)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是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统治中心的。北魏的开国皇帝为拓跋珪(371409),他将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从部落联盟制遗风尚存的小小代国,发展壮大到封建化的强大的北魏王朝,其华丽蜕变的过程充满艰辛曲折。无论如何,北魏能够结束五胡十六国的纷乱,统一北方黄河流域,拓跋珪的开创之功不可磨灭。

建立北魏

北魏平城政权的前身是代国。不过,代国与十六国时期各游牧部落在中原建立的政权并不相同,更像是一个在国家机器面前徘徊的部落联盟。在末代代王昭成帝拓拔什翼犍建国三十九年(376)之际,前秦皇帝苻坚将代国所辖各部一分为二,黄河以西归铁弗部首领刘卫辰,黄河以东归独孤部首领刘库仁,从此灭亡了代国。此后十年之间,拓跋部落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

拓跋珪是前代王什翼犍之嫡孙,其父献明帝拓跋寔早亡,拓跋珪为其遗腹子。建国三十九年代国灭亡时,拓跋珪年仅六岁,之后十年间,他曾流亡各地。后在后燕慕容垂的支持下,拓跋珪得以返回代北。

登国元年(386)正月,拓跋珪于牛川即代王位,以长孙嵩为南部大人、叔孙普洛为北部大人,分统其众,又以上谷张衮为左长史、许谦为右司马,建立起鲜卑人与汉人共同参与的新代国。

拓跋珪即代王位时年仅十五岁,却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他从牛川复居代国旧都盛乐,不久,自己改称魏王,从此拓跋氏以“魏”为国号。

新兴的北魏政权面临着强大的挑战,拓跋珪凭着出色的政治才能和清醒的头脑,冷静判断着周围的形势。当时后燕慕容垂占有河北、山西广大地区,势力最强盛,拓跋珪便与后燕结盟,依靠慕容垂的支援,消灭了叔父窟咄和宿敌刘显两股反对力量。登国六年(391),北魏另一大强敌刘卫辰又被拓跋珪消灭,而且此战大获全胜,获俘牛马羊四百余万头,大大增强了北魏的经济实力。

拓跋珪又对周边高车、柔然等民族进行了频繁的征战,在塞外获得一连串的军事胜利后,塞内的中原霸主后燕成为其主要的对手。拓跋珪派其弟拓跋觚到后燕进贡,后燕却扣留拓跋觚,向北魏索求良马,拓跋珪不给,导致与后燕关系破裂。

登国十年(395)五月,慕容垂命太子慕容宝、赵王慕容麟等率众八万伐魏,同时又命范阳王慕容德、陈留王慕容绍别率步骑一万八千为后继。当时北魏实力远非后燕对手,但拓跋珪事先将部落、畜产和二十多万大军转移到黄河以南,后燕军出兵几月,却找不到北魏主力,士卒锐气尽失,再加上塞外严冬来临,不得已决定撤军。拓跋珪乘机在后燕军中散布慕容垂已死的消息,后燕军心动摇,毫无斗志,行至参合陂时,被北魏军队阻断归路,四五万人走投无路,束手就擒,被拓跋珪全部坑杀。此役北魏军还俘虏了后燕文武将吏数千人,缴获兵器、财物无数。参合陂之役,是北魏在与后燕的对抗中,由弱变强的转折点。

后燕自慕容垂死后,对北魏的军事行动就从攻势转为守势,北魏已占据山西北部,不久,后燕占据的晋阳也落入拓跋珪手中。皇始元年(396)八月,拓跋珪亲率步骑四十万大举伐燕,九月占领晋阳城,两军又于潞川(今山西潞城)交战,后燕全军覆没,并州之地归属北魏。北


魏皇始二年(397),河北重镇信都、中山、邺城先后被魏军拿下,后燕主慕容宝逃往慕容鲜卑兴起之地辽西龙城(今辽宁朝阳),河北地区尽入拓跋珪掌握之中。

随着疆域的扩大,拓跋珪建立的魏国实力日益强大。公元396年七月,左司马许谦上书劝

拓跋珪称尊号,拓跋珪“始建天子旌旗,出入警跸”,改元称帝。拓跋珪成为北魏的开国皇帝。

拓跋珪称帝后,北魏王朝开始逐步封建化过程。北魏天兴元年(398)二月,拓跋珪实行了 “计口受田”“更选屯卫”和离散诸部措施,其中包括“分土”“定居”“使役”等措施在内的一套综合性法令,这些措施促使北魏统治下的大部分游牧部落组织分解,加速了这些部落产业由游牧向农耕、半农耕转化和部落内部阶级分化的进程,在推动拓跋部落联盟解体而向封建集权国家的转化中起了关键作用。

定都平城

北魏天兴元年六月,拓跋珪诏有司议定国号为“魏”,为了加强对新占领地区统治,七月,拓跋珪将都城迁往平城(今山西大同),随后对平城开始大规模的建设。

平城在西汉时开始设县,但人口很少,实际上只是一座防御北部边境游牧民族的土堡。东汉以后,大量塞外少数民族内迁,汉族势力向南退缩,平城成为匈奴、乌桓、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牧场所。代王拓跋猗卢时期曾以平城为南都,并开始营建城邑,什翼犍时代国被前秦灭亡,平城又沦为战场,城邑毁坏,人口流散。

拓跋珪定都平城后,在平城设置司州、代尹和平城县等各级行政机构,并且命模仿邺城、洛阳和长安的布局和规模建设平城,曾运木材数百万根,又召善于筑城的莫题为监造者。拓跋珪统治时期,平城初具规模,至太武帝拓跋焘时,平城已从一个荒芜的小镇,变成一个繁华的都市。

平城建设已定,拓跋珪就从国家政治和文化层面开始加快封建化步伐。拓跋珪用武力征服了中原地区,但他接受汉文化的影响,定都平城前后,在统治方式上采取了一系列汉族封建统治模式的措施,使北魏王朝开始走上封建化的轨道。

天兴元年(398)六月,拓跋珪诏有司定国号为“魏”,表明新的国家要告别祖先原始的部落联盟形式,要像两晋时期之魏国和三国时期曹魏那样,成为中原神州的上国。

七月,迁都平城后,仿照汉族各项典章制度“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八月,诏有司正封畿,制郊甸,端径术,标道里,平五权,较五量,定五度。十一月,诏尚书吏部郎中邓渊典官制,立爵品,定律吕,协音乐;仪曹郎中董谧撰郊庙、社稷、朝觐、飨宴之仪;三公郎中王德定律令,申科禁;太史令晁祟造浑仪,考天象。由吏部尚书崔玄伯总而裁之,从而初步建立了国家机器及相应的典章制度。

天兴元年十二月,拓跋珪在平城举行了登基大典,称皇帝,改元天兴,是为北魏道武皇帝。追尊北魏成帝毛以下及皇后号谥,礼乐采用《皇始之舞》,并从汉族士人崔宏等奏,按汉族五德循环的说法而从土德,服色尚黄,数用五,迈出了北魏王朝封建化的重要一步。

拓跋珪定都平城之初,就任用崔玄伯、邓渊、董谧、晁祟等汉族士人,制定一系列仿效中原传统典章的统治制度。天兴三年(400)十二月,拓跋珪连续颁布了乙未和丙申两道诏书。在这两道诏书中,拓跋珪反复强调北魏皇权乃“天人俱协”“大运所钟”,是“不可以非望求”的;而臣下的职权是皇帝赐予的,因而“用之则重,舍之则轻”,其中思想无疑是要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乙未、丙申两诏书的颁布,可以看作是将平城政权纳入封建轨道的标志,它表明拓跋部的统治机器在北魏建国之初,就从部落联盟转化为封建集权性质的国家。虽然这具


封建集权机器还远不完善,但是在后来平城政权的发展过程中,它却一直起着主导的作用。因而,这一转化实际上也表明拓跋部社会跨入了封建制的门槛。

但是,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很多拓跋部人观念中,仍然受父系家长制社会阶段遗风影响,王位继承“兄终弟及制”的思想根深蒂固。既然要建立汉族封建专制模式的国家,拓跋珪就要实行父子相继的皇位继承制。同时,拓跋鲜卑脱离母权制不久,政治生活中长期存在母权干政现象,为保证皇权的权威,杜绝母后干政,拓跋珪还制定了“子贵母死”制度,若后宫所生之子将立为储君,其生母就要被赐死,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很难为人所接受,终于酿成了一场父子、兄弟之间相残杀的政变。北魏天赐六年(409),拓跋珪决定立长子拓跋嗣为皇储,于是依“子贵母死”制度,赐拓跋嗣之母刘贵人死,拓跋嗣对其父的做法难以理解,被迫出走,发生了清河王政变,拓跋珪被杀死。随后,政变被平定,拓跋嗣继位,是为明元帝。

拓跋珪虽然死于政变之中,但他创建的封建集权统治的根基并未动摇,明元帝拓跋嗣的继位,实现了父子相继的封建制皇位继承,拓跋珪苦心经营的北魏封建皇权得到了延续。北魏在拓跋珪开创基业后,经过随后几代的苦心精营,文治武功,实现了对北方黄河流域的统一,提高了北方的经济、军事实力,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互动和融合,为之后的北方统一南方奠定了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8588e9b1c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3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