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2022-10-29 01:14: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欢迎阅读!
古诗词,修辞,手法,常见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一中学 刘士友 古典诗词是中华 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孔圣人曾说过: 诗可以兴, 可以 观,可以群,可以怨,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小子何莫学夫诗?读诗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性 情,还可以让我们做一番考古的穿越, 了解那个时代的人情世事。 前提是我们得读懂诗歌。 根据笔者多年的读诗和教学经验,要想读明白一首诗,我们必须关注以下四个要素:意象, 语言, 表达技巧,情感。诗人要想在极短的篇幅中完整表达自己的情感,

最常见的一招就是

运用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可分为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 修辞手法在这几年高考 题中是考察频率很高的考点。 笔者在这里重点讨论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 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 典等。下面我们详细的解说。 一、比喻 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通俗点说, 就是打比方, 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 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 二者间有相似性。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部分。通常分为明喻、暗 喻、借喻、博喻。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生动 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 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 喻体 被比喻的事物 本体 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

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 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 有的省略比喻词, 但都表示 “甲像乙 即(本体像喻体 的意思。

例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 “比”。苏轼 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

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 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 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 端砚的诗句有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就是直接用 “紫云 ”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 暗喻又叫 “隐喻 ”,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 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 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孔雀东南飞》 此句 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 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 用蒲苇来 比喻女子的坚贞。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 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 感情和行为。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 ,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

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 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这里作者运用 “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

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 “水 ”和 “山 ”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 能体现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比喻是用 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 唤起人们的联想, 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 拟人即摹拟 ,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 包括称谓、 动作、行为等 写甲事物, 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 “强加”于甲事物, 乙事物 —般是有生命力 的、能活动的、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 体实在了, 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三、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 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 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例句:如 “会须一饮三百杯 (《将进酒》),说“三百杯 ”酒一次喝光,显然夸大其辞,但更能 显示其豪放的性格。如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春夜洛城闻笛》 ),笛声最响 亮,也不会响遍整个洛阳城,表面上看似乎不合逻辑,但通过地域上的夸大,写出夜深人静 之际,高亢激越的笛声随着春风四处飘散,也令人置信,符合情理。 四、对比 对比手法, 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 或把事物的两个方 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 有利于充分显示 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例句: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杜甫通过写大户人家积聚米 肉成山以致吃不了导致变臭, 而老百姓这边却少吃缺穿以致被冻死的现象, 将二者进行强烈 的对比, 更能突出社会的混乱动荡和封建地主阶级对百姓的剥削压榨的社会现实, 于无言中 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的强烈批判和百姓的深切同情。 五、衬托 为了突出 主要事物,用类似


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 “烘云托月 ”的修辞手法叫衬 托。运用衬托手法, 能突出主体, 或渲染主体, 使之形象鲜明, 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俗语说: 红花还需绿叶衬。 用甲事物(宾)配衬乙事物(主),就是衬托。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还作为陪衬。

例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

1

红。《题都城南庄》 桃花与美女容颜皆是美好之物。作者用桃花的鲜艳来衬托女子 的容颜,更显女子容颜像花一样的美艳。

2、反衬:反衬就是用反面的事物来作陪

衬。 例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入若耶溪》 蝉鸟鸣叫都是声音, 山林寂静清幽是无声, 二者是相反之事物。 整个林子里只听见蝉叫鸟鸣而无其他声音, 作者 通过蝉叫鸟鸣(客体)来反衬山林(主体)的寂静清幽,以动衬静更见其静。 对比 和衬托(反衬)的区别: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一般来说,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 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更加鲜明突出。反衬就不一样,甲 乙两个事物之间, “并不是一半对一半 ”,而是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有主次之分, 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 使被陪衬事物更加鲜明、 突出。这是对比与反衬的主要区别。 其次对比的事物必须是同一性质、 一范围、 同一角度的不同侧面。 而反衬既可是不同性质 事物也可是同一性质的事物。 六、借代 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 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 “换名 ”。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叫做借 体,被代替的事物叫做本体。 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体。指的是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1、特征代本

例句: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七绝 ·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桑树和梓树是古代人家常种在院子 周围的树种,后来就用桑树和梓树代指家乡,简称桑梓。

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2、专名代本体。是指用

例句: 人生自古谁

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汗青是指古代用火烧过的竹子,常用来书写 东西。这里的汗青就代指书写历史的史册。

3、局部代整体。就是用事物具有代表



性的一部分代替。 例句:克敌垂成不受勋, 凛然巾帼是将军。 《木兰祠》

帼是指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常见的装饰物, 以后就成为了代指妇女的专有名词。 这里的 巾帼就是妇女的意思。 七、排比 排比是一种利用三句或三句以上意义相关 或相近, 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 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的修辞方 法。 例句:长江万里白如练, 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 山泉千尺飞如电。 周德清 《浔阳即景》 这里作者使用四个一样句式的排比句来描写浔阳的景色, 用排 比从各个角度描述让我们可以更加完整的感受到这种美景。 八、对偶 对偶 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 成的修辞法。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 例句:六王毕, 四海一。 蜀山兀, 阿房出。《阿房宫赋》 “六王毕 ”与“四海一 ”相对, 都是主谓词组, “蜀山兀 ”与“阿房出 ”相对,也都是主谓词组, 且“六王毕,四海一 ”与“蜀山兀,阿房出 ”相对。 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 的。 “海内”,四海之内,古代指全中国。 “比邻”,近邻。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 的,是互为补充的。 九、反复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使一个句子或 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能增强语气或语势,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例句: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 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 ·王风》 这里的 “一日不见 ”使用了反复的手法反复出现,是 为了强调没见面的时间短, 根据后边的层层递进就更能看出对对方的思念。 反复和 排比的区别: 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都含有相同的词语, 式上相似, 容易混淆, 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 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 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 相似、 内容相关、 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

侧重点不在相同

的词语上。 十、顶针 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或结 尾之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词) ,使相邻分句蝉联的修辞手法。

如:出门看伙

伴,伙伴皆惊忙。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辞》 例句当中就运用了顶真的 修辞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诗句读来朗朗上口且上下句意十分连贯。

十一、互文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869c8f466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9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