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纳的苦恼

2023-03-26 17:38: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姚纳的苦恼》,欢迎阅读!
苦恼,姚纳的

姚纳的苦恼

摘要: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将他的视线关注在了人的孤独和人的隔绝上面,通过表现姚纳的丧子之痛无处诉说的苦恼,把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不幸心灵遭遇作为创作题材,以小见大,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 姚纳;苦恼;无处倾诉

每个人都有与人交流、被人理解、被人关注的心理需要。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寻找可以倾诉的人。有些话,憋在心里会崩溃,需要出口;有些事,扛在肩上是压力,需要诉说。《苦恼》中的老人姚纳就正在寻找可以倾诉的人。

故事发生在俄国当时的大都市——首善之都彼得堡的街头。老马车夫姚纳?波达波夫的儿子刚刚去世不久。他想要找个人倾诉自己心中的苦恼。小说写的无非就是姚纳想要利用载客的机会,倾诉一下心中的苦闷和痛苦,但是四次的努力,都以被人敷衍和无人同情的碰壁而告终,最后在绝望中走向马房,将自己的苦恼一股脑地倾诉给自己的小母马的故事。

小说标题下的宗教诗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在开篇就表达了文旨。而小说开头那段略显压抑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白描,更是生动地表现了老马车夫孤独的现实处境:被大雪覆盖如幽灵般的老马车夫和那匹瘦骨嶙峋的小母马是和彼得堡这个充满古怪的亮光,不停的喧嚣,熙攘的行人的漩涡格格不入的。而老人伛着的身子更是明白无误地传达着他的悲苦心境。这是一个需要被关怀和治愈的灵魂。那么现实呢?

老马车夫碰上的第一个乘客是一位要到维堡区去的军人。在赶车的过程中,魂不守舍的姚纳像有鬼附了体一样,其实姚纳是有自知之明的,虽然从乡村来城市谋生,但是那么多年的生存经历,使他清楚地知道,那些上流社会的人对他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是冷漠和不屑,他很清楚坐他马车的那位军人老爷也不会例外。 但是强烈的倾诉欲望还促使他抓住机会,战战兢兢地说出:老爷,那个,我儿子……这个星期死了,哪知道,军人随口一句的敷衍,竟会让赶车的他不顾危险,掉转了整个身子。可敷衍总归是敷衍,沟通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使在接下去的路程中,老马车夫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他也再没有机会倾吐自己心中的苦恼。

姚纳拉上的第二批客人是三个游手好闲的年轻人。如果军人对老人还是克制的敷衍和冷漠的回应的话,那么这三个以驼子为代表的年轻人则是对老人一路的谩骂和侮辱,甚至还因为他车速过慢给了他一个脖儿拐。小说中,当驼子轻松地呼口气,声明他们终于到了的时候,你分明感受到的是他们似乎是在忍受这段旅程,或许在他们看来,老马车夫不识趣的附和和喋喋不休令他们的旅程变成了一种煎熬,可事实上,老人除了谦卑讨好地陪笑及回答了一个问题之外,只嘟哝了简单的一句: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凭着下层人的审慎和生存智慧,老人有着他自己的克制,但就是这悲伤情绪的偶尔表达,依然被其他人视为过分。你悲哀地发现,老人卑微的愿望,其实已经下降到只要有人在身边,就可以抚慰孤寂了,这是多么的凄凉、悲哀呀!

送走了三个年轻人,不甘心的老人遇到了一个他似乎可以倾诉衷肠的人——扫院子的仆人。如果前面的倾诉是找错对象的话,那么这次,总可以了却心愿了吧。然而,这样的努力,依然是徒劳,接连三次地欲言又止,让老人陷入的是不安和痛苦。更可悲的是,绝望的情绪开始弥漫。当你读到风雪夜,老人放弃了挣钱,为了残存的希望,马不停蹄地赶回车店的时候,我们多么希望老人可以找到人抚慰心伤。可是,契诃夫在小说里用一种平静的语气,扼杀了老人最后的希望。那个同为马车夫的青年人,连敷衍的话都懒得说,倒头就睡就如同那个年轻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于是老人做了想象中的第五次努力——“要是能跟娘们儿谈一谈,那就更好,她们虽然都是蠢货,可是听不上两句就会哭出来。可试想一下,一个劳作至深夜都挣不到燕麦钱的乡下老人,在彼得堡真能找到愿意倾听他心声的娘们儿”? 倾诉苦恼需要倾听者,找错倾听者或找错倾诉时机,可能加重负面情绪。姚纳今天就是找错了倾诉对象,前两次的军人和年轻人和他不是一个阶层,不会听他诉说烦恼,最后的年轻车夫正处于一天劳作之后的睡梦中,没兴趣听他唠叨。至此姚纳无处诉说的丧子之痛带来的苦恼达到了极限:那苦恼是浩大的、无边无际的。要是姚纳的胸裂开,苦恼滚滚地流出来的话,那苦恼仿佛会淹没全世界似的,姚纳心中的苦恼已经实在无法承受,再不诉说,他会


发疯。正如前面所说,老人是有他的生存智慧的,所以故事的最后,被绝望压抑的老人只好将一切都说给自己的那匹小母马听。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其实,姚纳没有倾听者,他已没有亲人了,妻子早亡,女儿远在乡下,儿子也离开了他;姚纳是工业化的过程中,被迫由乡村到陌生的城市的,他们不被城市人接纳,没有了原来的相邻;也没有朋友,和姚纳处于同样境地的人,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和被悲苦的生活所迫,不敢也不能交朋友。

契诃夫似乎并没有将他的主要关注点放在社会不公和阶级对立上面。对老马车夫苦恼冷漠对待的固然有地位高于他的军人和三位年轻人,但和他同样是劳动阶层的仆人和青年车夫也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了姚纳。契诃夫是将他的视线关注在了人的孤独和人的隔绝上面了,在小说中,作者一次又一次地扼杀老人的希望。不得不说,契诃夫的小说是悲伤的。《苦恼》就是在讲诉一个悲伤的故事,那是一场悲伤的谈话,它意味着,不但所谓的上流社会和下层社会不能沟通,即使同为下层社会,沟通同样是不可能的。

契诃夫这位人与人关系的最精巧微妙的分析者用他的笔将我们引向了对人生悲哀更深层次的思考,他所要体现的不仅是他个人的东西,而是他归纳出来的属于我们每个现代人所共有的精神困惑与不满足、抗争与诗意。

参考文献:

1.[ ] 契诃夫. 契诃夫小说选,上卷[ M] . 汝龙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 李卫光. 《契诃夫<苦恼>主人公的心理透视及其他》. 《现代语文2008年第4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8a56b66e7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a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