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随身器物

2024-02-18 15:04: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之随身器物》,欢迎阅读!
器物,传统文化,中国,随身



中国传统文化之随身器物

姓名:xxx 学号:xxx

中华大地,地大物博,屹立于历史长河数千年之久,其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现仅以器物文化展其风采。

说起随身器物,我们首先会想到玉。玉,石之美兼五德者。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这些也导致了玉佩,玉手镯等一系列的随身器物的诞生。玉在我国的发展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从开始的仅那些身份尊贵的王侯子爵佩戴到后来的各种玉器物随处可见,可谓是历史发展源远流长。玉是集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孕育而生,自古就被人们奉为吉祥的象征,玉有辟邪挡煞,平安健康的美好功效,在如今这个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端的时代,特别玉石资源稀缺开采不易,所以在如今的市场上翡翠、和田玉之类的玉器极受大众欢迎,看淘翠网上的翡翠卖的如此火热便知,今年翡翠价格走势呈不断上升趋势,和田玉的价格也一路狂涨,这些珍贵的玉器具有相当大的投资和收藏价值,因此玉便成了如今许多收藏家的宠儿。大家可还记得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徽宝,它见证了古老的玉文化和现今奥林匹克人文价值的结合,虽然古老但又年轻充满活力的玉文化的有力证明。玉的儒家伦理学分别代表仁、义、智、勇、洁“五德,更是对我们如今的道德、素质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可见玉文化的发展在我国是伴随着许多传统文化共同发展进步的。

除了玉之外,还有如意。中国传统吉祥物中有不少与年节相关,如意即为家喻户晓的吉祥物。“如意”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多呈S形,类似于北斗七星的形状。“如意”两字,充满着人们对美好的期盼与向往。也正因为这两个字,如意成了可以随时拿来送人的器物,从而在器物文化中也独领风骚。如意的品类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在皇帝选妃时,若将如意交入一人手中,那就意味着她将成为皇后;民国时代,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为了向世界展现悠久璀璨的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艺术的神韵与精髓,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指定传承人--程淑美大师领衔制作,中国文物学会监制,采用花丝镶嵌宫廷技法,以纯银鎏金,镶嵌和田美玉、红宝石、蓝宝石、绿宝石、碧玺、珍珠等名贵宝石制成巧夺天工的金玉“五福如意”,成就了极具中国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作为吉祥的象征,当然人人都渴望拥有如意,但一柄精美的如意造价甚为昂贵,非一般百姓所能企及。世事变迁,现今如意已经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成为古玩之属,但一柄柄精致粹美的如意承载着它们所曾拥有的历史及它们所蕴涵的吉祥美好的寓意,依然那么悦目怡情,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另外还有扇子,扇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东西,特别是在以前。“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 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 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何人称相对,清瘦白须翁。”白居易这首也是写白羽扇的诗,扇子的历史源远流长。扇子最早称“翣”,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中国扇子的品种主要有折扇、羽扇、绢扇、葵扇、篾丝扇、麦秸编织扇、竹板扇、笋壳扇等。它起初不是用来纳凉的,而是一种礼仪工具,后来自打诸葛亮喜欢用扇子以来,许多谋士、幕僚也就喜欢用扇子了,扇子一时成为儒雅智慧的象征。 清朝时,纪晓岚就经常摇着扇子吟诗作对子,好像扇子一摇就生出了妙语佳段。滑稽的是许多文人为了用扇子做秀,常常不分季节地拿扇子,这样就有了很多“穿冬衣,摇夏扇”的人。扇从地位和权利的象征转变成为纳凉、娱乐、欣赏等生活用品和工艺品。扇子成了实用之物,以其轻薄而面积大,可扇风取凉。


中国一向有在日常器物上施以装饰的传统,于是扇柄扇骨上有雕工,扇面正反上加书画。早的雕工书画多由普通匠人完成,慢慢地各种有才华富想象的艺术家也来参加,扇子也就此演变成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品,使人顿生爱羡之心、宝藏之意,成为今天集藏的一大门类。而今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扇子也有了逐渐退出人们视野的趋势,恐怕在未来某一天,扇子也会仅以一种艺术品的形式而出现。

除了上面这几种最典型的随身器物,还有古玩(铜钱等)、金元宝、红灯笼(宫灯、纱灯)、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水烟袋等。而今这些孕育着中华文化艺术智慧,凝聚了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的随身器物,很大一部分随着时代发展,现代化的推进而逐渐淡出大家的视野,逐渐的被遗忘,也就一些艺术家或收藏家还记得它们了。我希望大家在跟随现代化进程接受一件件新事物的时候,不要遗忘这些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随身器物。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911384151e79b896902263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