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后记(转)

2022-05-25 13:03: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博士论文后记(转)》,欢迎阅读!
后记,博士,论文

2011.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小说中的文革》.沈杏培

阳光明媚、春意复萌的阳春三月,到了为自己的博士论文写后记的时候了,真是件很开心的事情。

之所以开心,是因为写作的过程,虽称不上刀山火海般艰辛疼痛,一路写来确实有跋山涉水、深居简出般的疲惫和辛劳。 之所以很开心,是因为自己孕一育的这个宁馨儿终于有型和朴拙地问世了。我总觉得写作一篇论文的过程,尤其是大部头的博士论文或著作,从构思、酝酿、撰写到修改成稿,有如婴儿的孕育、成型、出生和成长,看着论文的字数每天在攀升,内容在一点点地充实,如同目遇着一个婴孩的成长一样令人喜悦和满足。 之所以很开心,并不是因为我的这部近三十万字的论文令我自己感到有多满意和自矜,是,写作的过程中,我认真读了很多书,为我的书架添置了不少书籍;写作的过程中,我认真研究过、仔细推敲过、虔心模仿过很多大家和学人的为文之道与写作路数;写作中一次次挑战着自己体力和意志的极限,一次次起伏在酣畅淋漓和搜肠刮肚的甘苦中…写了什么也许不是最重要的,写作过程中那种思考与写作的滞涩以及柳暗花明的转机与愉悦是令人幸福的。

写作的过程很开心,同时一直以来我也很焦虑,甚至苦痛着。

焦虑是因为我热爱这个专业,我总想离这个专业近些,由于在职读博的原因,我不能拥有脱产读博的那份时间上的优裕和心情上的闲适,白天的时间我几乎被学生管理工作的事务占据着,只能晚上灯下苦读或漫笔,因而,以前从不熬夜、生活作息起居很有规律的我,开始频频熬夜,记不得多少回通宵达旦、焚膏继暑的读书、思考和写作。因为我焦虑,我想为自己威得更多的时间来打磨论文,我不想把工作繁忙作为自己论文滞后的借口。焦虑是种动力,这种动力催我前行,催我惜时,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总跟我身边的人说,只有坐在书桌边和电脑边做着与论文有关的事时,我的心才静下来了,我的六神无主和寝食不安才得到了缓解。读博的这三年,因为论文,也许我忽视了我的学生,疏远了我的朋友,远离了我的家乡,也怠慢了我的家人。提到家人,更是我心头的温柔和愧疚。我不愿去提及或长久地驻留在过去的这个年岁,充满伤痛和惊惧,愧疚和无助。痛苦是件沉重的事,言说痛苦却是廉价而于事无补的,人似乎唯有珍惜肉身的健康才有了追求道成和乐生的可能和基础。二零一零年我中断了经年记日记的习惯,整整一年未动一字,一卜夫卡说,常年记日记的人是内心充满紧张的人。而我却在焦虑和紧张中放弃了写作这种虚弱的救赎方式,现实的困顿让我狼狈不堪。

小女笑笑,已近三岁,聪慧活泼,在我开始读博时呱呱坠地,如今我快毕业了她也由褪根中那个每天早上乐呵呵踢腾着的小生命成长为会说会唱会撒娇会发脾气的小女孩了,她的成长让我感到血脉和生命的延伸,这个柔弱的小生命让我无数次回眸我那永远失去的童年和生命起始处的点点滴滴,让我疼惜父母渐渐老弱的生命,然而,这是自然规律,生命在代际间轮转和延续,而在柔弱和老弱间健康充沛的我,唯有认真踏实地生活,珍惜这份完整而温暖的亲情。为了有完整的时间写作论文,我申请了学校的集体宿舍,在这近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鲜有心情和时间陪伴在女儿的身边,与她嬉戏。女儿虽年幼却极其懂事,看到大人在休息从不打一扰,一个人静静地在一边玩耍。有次家里只有我们两人在家,我边陪她玩着边靠在床边看书,因为磕睡我竟靠在床边睡着了,睡意朦胧中我听到门外嘤嘤的哭声,我一下子跳起来,走出房间,看到两岁的女儿一个人面朝墙低着头轻声哭着,眼泪挂在小脸上,我一把抱过她,把她搂在怀里。儿童心理学上说,儿童的忧伤是旷世的忧伤。是真的,我知道,女儿一个人在冷清没有声音的屋里转来转去肯定无聊孤独极了,见我睡着了又不想搅醒我,只能忧伤地独自饮泣了。我一边自责,怪自己为了看书和休息而疏忽了这个小家伙,一边也


惊叹于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克制,宁可在孤独中忧伤哭泣也不惊扰熟睡中的父亲,有这么好的女儿谁不感动呢,我抱着她,眼泪止不住地掉了下来,感动而愧疚。我擦净了她小脸上的泪痕,答应陪她玩,她破涕为笑。

父亲母亲永远是对我们付出最多而最不求回报的。母亲这几年连续做了好几次或大或小的手术,身体看似康健实则虚弱,为了我和妻子安心上班,她从老家来到南京为我们带孩子,我的小姨更是暂时中断了自己的生意,来宁陪伴母亲帮我们照料家里。我的父亲已年近花甲,仍常年奔波在晋苏两地,他的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不辞辛劳投身事业的热情和专注,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忙碌之余,父亲不忘关心我论文的进度和状况。父亲酷爱读书,尤善文史,尤其是中共党史和现代军事还记得有次一友人从远方打来电话问我“十大元帅”是哪些人,我绞尽脑汁想出六七个,还有几个就是想不出,于是向父亲救助,父亲按排名先后以及功勋大小一一给我道来。父亲跟我说过多次,等你论文写好了,我帮你看看,对一于文革这段历史我知道得还是挺多的。年前论文初稿已毕,我打印了草稿带回去给父亲看,春节期间,大家都在声色犬马中纵情娱乐时,我好多次看到父亲戴着他的老花镜,一手捧着我那本厚厚论文,一手拿着笔,专心致志地边读边改,从标点到章句父亲改得细致而专注,好几次他从论文中抬起头跟我说,我看得很吃劲,文学上的好多东西我还是不太懂。每每此时,我都劝他歇歇,不要太劳神,其实,我何曾奢望过父亲在具体内容上有多少帮助,于我而言,父亲对我的论文的关注,让我体味和沉醉的是父子间那种亲密的交流和深情的关怀,我想我会一直保留着这本留有父亲手迹的草稿。

论文一路写来从来没有离开过恩师朱晓进先生的指点和教海,我对恩师的感激是难以用语言言表的。二零零三年有幸入师门开始读硕,工作两年继而读博,一直在恩师身边,多年来的耳闻目睹和领受的言传身教,都令我深深折服恩师在学术上和事业上的巨大成就,尤其是道德和为人上的豁德高风。恩师治学严谨,视野开阔,治学理路精湛超拔,自己的学问做得漂亮出色,在指导弟子和学生时总能一语中的,切中肯繁;恩师身居高位,但低调平实,他的廉洁自律更是熟识恩师的人无不称道的美德;恩师严厉但待人真诚,对需要他帮助的人总是不遗余力而倾力相助的。恩师懿德非后记中这三言两语所能勾勒,恩师对我的好,更是我一直感于心、存于心的温暖。学业和学术上,恩师无数次的教导和指点,引领我慢慢上路。读研以来,恩师对我的鼓励多于批评,每次带着问题和论文请教恩师,恩师总会将我的学术习作修改再三,然后根据论文质量的高下帮我联络或推荐给不同的期刊。可以说,学术上的跋姗学步是恩师引领着、扶掖着的,恩师无言的赞许和绵密的关爱是我前行的动力。有肯定必然也有批评。还记得那次恩师看完我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初稿以及其中一章己成型的论文后给我打来电话,以前所未有的严厉和不满将我狠狠批评了一番。恩师说我的开题初稿缺乏贯穿始终的拟要解决的中心学术问题,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缺少严密的逻辑性和必要的递进关系,而已成型的论文同样存在逻辑性不强、论证不够扎实等浮躁之气。最后恩师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学术上要想成为大家,要想取得大的业绩,必须扎实严谨讲究学理。在即将开始博士论文的写作之前,恩师的这种批评无疑是善意的警醒,而对学术上一直有股自负之气的我“浇点凉水”,绝对是必要的。我感谢恩师这么些年来对我学术上耐心而细致的教诲,感谢恩师在博士论文预答辩前耗费大量时间通读我的博士论文并写了大量的眉批和修改意见,感谢恩师为我工作和考博所付出的辛劳,感谢恩师在我遭逢困境时给予我的关切和鼓励。 同样,博士论文从构思、开题到撰写和修改,离不开教研室杨洪承教授、何一言宏教授、高永年教授以及调往山东大学的贺仲明教授等诸位老师的启发、建议和匡正。杨老师眼光犀利,建议我不仅仅把这一课题当文学问题来写,更要放在思想史的视域中,真诚感谢杨老师对我的指点和关爱。高老师温和慈爱的鼓励以及细致独到的见解总能让我们在愉悦的心境下心悦诚服地反省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感谢高老师的慈爱和鼓励。何老师是我专业上的启蒙老师,我感谢何老师以他的宽厚平和仁爱之德以及博学的知识、睿智的思维引领我走进这个专


业。十年前我放弃了省委组织部选调生那个优越的公务员岗位,执意要来学这个专业,死心塌地要置身于这个城市,如今我并不后悔当初的这个决定。而今,我对这个专业的热爱如同十多年前读本科时胆怯地混在何老师的研究生班上听课一样充满欢喜和期待。博士论文的选题和写作,我与何老师交流并切磋多次,何老师几次善意地提醒我这个选题的难度和将来发表和出版成果时可能会有的困难,我领受于心,但对这个选题的好奇和不倦思考还是一让我对这个选题有点爱不释手,最终还是迎难而上了。何老师很多次对我的夸赞总让我惭愧而不安,我想,我会把何老师的夸奖当做动力和方向争取把书读得更实,文章写得更好。 读博的这三年,我和几个同学坚持在南大听完了丁帆先生给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在南大丁先生授课的那个会议室,我们这几个平常能一言善辩的博士静静地坐在圆桌边,认真聆听着丁先生讲解着为学、为文甚至为人的道理,时间常常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一学期下来,留下一沓听课的讲稿,听着丁先生的课,便会买来先生的书,读着先生的书和文章,感悟并叹服着先生的灼灼真知、清晰的治学理路和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份难得的学习阅历与学术财富无疑开拓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认知,也直接为博士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示。以此后记向丁先生表示我真挚的谢忱。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曾去信向汪介之、齐宏伟二位外国文学专业老师请教问题,二位老师都迅即给我答复,提出了很有见地的学术看法并将一些重要书籍推荐给我看,汪老师还将他的新作题字赠送于我,二位先生不吝赐教、关爱后学令我深深感动。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还多次向何平师兄请教,师兄才思敏捷,眼光犀利,每次与他的交流都使我收获良多;既是学兄又是师长的李兴阳老师对我的帮助颇多,李老师是我构思这个选题第一个请教与交流的人,李老师的博士论文做的也是关于文革的,他的题目是人道主义与文革小说,我把自己的想法告知于李老师后,李老师说,我做的还是主题学层面上的研究,包括许子东的研究都是在研究文革题材小说是什么,而你的研究则是则追问为什么会有这些类型,我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而你是在解决“为什么”这个问题。一番话扫除了我担心选题撞车的忧虑,深深感谢温厚谦逊的李老师。感谢友人林峪给我复印资料,借阅或赠送图书于我,感谢同室三年相处甚欢的同门明贵兄,明贵兄热情爽朗,博学善思而健谈,在博士公寓那间斗室我们经常聊至深夜两三点,三年结下交情大有相见恨晚。如今,为了从南方漳州小城调回徽苏,以便照顾年迈的双亲,兄己开始四处奔波,衷心预祝明贵兄调职之事顺利实现。普光兄是我读研以来的挚交,隔三差五我们会在球场在小饭馆相约小聚,或在学校某个拐角不期邂逅,也常常将写作的甘苦和思想土的想法与他交流,他给予了我很多鼓励和肯定,感谢他的真诚和激励。

我唠唠叨叨,写写停停,将这个可以略去或是可以写得很短的后记拉拉杂杂写得近乎冗长,因为在这篇博士习作中我倾注了这儿年的阅读与思考,凝聚了无数次的滞涩和酣畅,我用这篇后记回顾论文写作的过程,表达我的感谢、愧疚和希望。这篇论文总体上写得中规中矩,观点和论证平和稳健,倘若时间再多些,准备再充分些,我有信心将这个习作写得更好。如今,就要将这个刚刚铸就尚未经过打磨的半成品交给各位师长朋辈评点了,我忐忑着,我期待着,我怕别人阅读后感到失望、沮丧而忐忑,同时,我也期待着这只是我的起点。人生已是而立之年,而学术路上,我刚刚起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9861116910ef12d2af9e7e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