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

2022-12-14 15:06: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马致远》,欢迎阅读!
致远

从《秋思》《汉宫秋》谈马致远

马致远,号东篱,是元曲四大家之一,被后人赞誉为“万花丛中马神仙”“曲状元”

“名香百世满梨园”。生卒年不详,曾做过江浙省务提举的官职。官职低微,在杭州住了一个时期,晚年退出官场,在杭州附近的乡村过隐居生活。他可谓一生漂泊,政治失意。其在《青杏子》自述身世道:“世事饱谙多,二十年漂泊天涯。

马致远一生所做杂剧十五种,但是现存的只剩下七种。他的杂剧创作一般被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依据一些史料和对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研究者一般认为马致远现存杂剧中,《半夜雷轰荐福碑》(以下简称《荐福碑》)《江州司马青衫泪》(以下简称《青衫泪》)《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以下简称《岳阳楼》)和《孤雁汉宫秋》(以下简称《汉宫秋》)是前期作,《太华山陈抟高卧》(以下简称《陈抟高卧》)《开坛阐教黄粱梦》(以下简称《黄粱梦》)《马丹阳三度任风子》(以下简称《任风子》)是后期作品。这种前后两期的划分是有其根据和道理的,因为马致远的杂剧创作确实以其辞官归隐为界呈现出了明显不同的特点。但是马致远前后两期的杂剧创作并不是孤立无关的,相反却是密切相连的。这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语言、风格等外在形式上,而且体现在其内在的情感和宗旨上,即其创作的内在精神是和谐统一、一脉相承的,其现存杂剧就明显体现了这一点。除了在杂剧上的成就,其在散曲方面的成就更是不能忽略。在元代时期,他在元曲方面成就最高,也是流传作品最多的一位。其曲“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之意。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朱权《太和正音谱》。他的《东篱乐府》包含了他的104首小令以及17套套数,而这其中,自然要数两首《秋思》最为有名:套曲[双调·夜行船]《秋思》和小令[越调·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的小令俊逸疏宕,别具情致。其中[越调·天净沙]《秋思》是其写景散曲的经典,以其天涯羁旅无法言说的悲情打动了一代又代读者的心灵: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不仅是元人小令中的极品,早就被元代的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称誉它为“秋思之祖”,而近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更是称赞它“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马致远的《秋思》既是13世纪一位元曲家对新的秋天的歌唱,也是屈子悲秋之一脉相承的遥远的回声。《秋思》这首小令也是作者生活经历的曲折反映。这首曲子表达了游子思乡、倦于漂泊的情绪。虽然这种情绪为失意文人所共有,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然而这首小令千百年来一直被传诵不绝的根本原因显然不只是因其思念的深切,而在于它的艺术现魅力。具体地说,是将深秋的迟暮苍凉之景与游子的“秋思”情怀非常自然而圆融地表现出来。寥寥数语,如何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一曲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曲尽歌罢自有一种刻骨铭心的伤痛,似从远古而来,唤起天涯倦客的无上感动。曲中28字,景景是情。由联想观照而得的意象,款款叠加,形成感人至深的艺术境界。

你看,先是“枯藤老树昏鸦”,描绘了晚秋黄昏时分的旅途所见。深秋时节,万物萧杀,青藤枯老,黄叶落尽;被枯藤缠绕着的灰黑色老树上,栖落着一只或一群乌鸦,瑟缩着,在傍晚的静寂中,不时发出几声嘶哑恐惧的叫喊。这里六字三景,一“枯”一“老”合成一片荒凉,葱茏万物将走入季节的尽头。不难想象,曲中之人也如那傍晚的乌鸦,疲惫不堪,沐于荒野,归宿无着。

“小桥流水人家”,但见一小桥,桥下一弯秀水,潺潺流淌。水边桥头,几檐茅屋错落有致。茅舍上炊烟袅袅飘起,又散进雾霭中。显得那么安恬温馨。是梦幻还是现实?是所见还是想象?景色乍寒骤暖,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让江南轻柔秀美的景色踏着如歌的行板,款款流入旅人干涸凄冷的心田。一个“小”字说不尽的熟悉与别致,“流水”与“人家”动


中有静,静中显出生气,一幅温馨的家园生活图画,引出旅人无限的怀想与向往。

但这温暖的感觉转瞬即消失了。来不及感叹,来不及伤感,一句“古道西风瘦马”,作者由温暖的怀想唤起对自身的观照。一条黄尘漠漠,秋风飒飒,“长亭更短亭”的漫漫古驿道上,一匹瘦骨伶仃、精疲力竭的驽马正迟缓地走着。旅人虽没有出现,但不难让人拓开想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何来古道,何成瘦马,何时西风无处不在?画面正不动声色地把曲子的背景拉向深远,引入历史。那游子也早已行在路中或坐于马上,漂泊的历久、身心的疲惫,前程的渺茫,早已是饱满淋漓。这一句“古道西风瘦马”贯彻了这支小令的精神精华,集聚了千古英灵,从远而来,感人肺腑,动人情怀。

“夕阳西下”当诗人由观照自身而环顾四周,一轮殷红的落日正急速落入西天。旅人何去何从,家园无处,归处何方?“断肠人在天涯”的苦痛,把羁旅之愁推入极境。

总之,这是一幅秋郊晚景的图画。它以景色的苍凉,展现了游子内心的迷茫,有说不尽的凄清与寂寥,更展露了作者一生的坎坷和心灵遭际。马致远是个最富真情与最重感情的作家,读其曲,想见其生活年代、生平遭际、生活情感,无不叫人感觉真切率真。他以自己鲜活的生命,凝练了千古至情,道尽了天涯游子的漂泊与悲苦。

马志远这首《天净沙·秋思》的高妙处,在于天涯断肠人的出现,顿使景物生情。原以为无情之景,再看去已景景是情,原似写景之作,回眸间已深情四溢。此是一巧。再者,就是巧用衬托。如曲的一二句为冷暖衬托,是反衬;一二句是第三句的背景陪衬。反衬也好,陪衬也好,皆为烘托“夕阳西下”时“断肠人”的羁旅愁思。如此层层衬托,则令人一路读 来,句句触目伤怀。

那么这个天涯游子的前景如何呢?作者没有作出回答,但短短28字所营造的整体氛围无不向读者暗示:黄昏,意味着更加黑暗夜晚的到来;秋末,预示着寒冷冬季的即将降临;作者投靠无门,面临着更加困窘不堪的生活煎熬。这虽是马致远的个人命运写照,但不也是元蒙统治下广大知识分子穷困潦倒、流离失所的生活写照吗?正是诗人仕途的艰辛和长期的漂泊,将这切身的人生体验凝结成这首著名的散曲,使我国古典文学遗产中又多了一颗耀眼的明珠。就个人而言,谁愿有此境遇;就诗歌而论,不可无此曲!

说完马致远在散曲方面的突出作品,就决不能不提其在元杂剧方面的代表作《汉宫秋》《汉宫秋》虽然取材于汉代“昭君和塞”的历史事件,但作家并没有拘泥于史实,而是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按照自己的美学观点和创作意图对有关王昭君的历史记载作了多方面的艺术再创造。

自唐宋以来,借王昭君和亲事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非常多,而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数民族当权的朝代——元代,用来敷演昭君故事的作品亦众彩纷呈。关汉卿曾写过《汉元帝哭昭君》,吴昌龄作《夜月走昭君》,张时起创作《昭君出塞》等,可借这些作品都已亡佚。马致远所著《汉宫秋》流传至今,生动感人,其借昭君和番的故事抒写了其幽微的心路,既是创作主体心态的反映,又折射着元代文人普遍的心声。

马致远是一个情感丰富细腻的作家,生活的苦闷,仕途的失落,理想的幻灭„„一腔怨愤无从诉说,于是这些情感体验就出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并且运用了许多曲折变形而又富含深意的方式来传达此情此感。《汉宫秋》在他的精心创作下,展现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采。王国维曾评论到其第三折:“以上数曲,真所谓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马致远对《汉宫秋》中王昭君和亲历史故事中人物与环境的创造跳出了个人的狭小范围,把人物放置在国家的、民族的、历史的大环境之下,这样更能引起广大南宋遗民的共鸣。

马致远的《汉宫秋》在历史记载的基础上,突破了历史情节的局限,重塑了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与历史上同类题材相比,《汉宫秋》不是以王昭君为主角,而是以汉元帝为中心人物的“末本戏”。他还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对史实进行了大量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9b4491da300a6c30c229fd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