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课外阅读兔儿爷2

2022-08-11 09:01: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年级课外阅读兔儿爷2》,欢迎阅读!
兔儿爷,课外,年级,阅读

一年级课外阅读兔儿爷2

最早听说“兔儿爷”,是看电视剧《四世同堂》,剧中祁老爷子从小摊儿上买了一个“兔儿爷”哄孩子。可能因为“兔儿爷”是老北京独有的风物,镜头给出它不少特写,看上去模样怪怪的,至于为何呼“兔”为“爷”却并不得而知。于是,后来读小说时,便(甲)有关“兔儿爷”的描写格外经心。老舍先生说那“兔儿爷”一“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b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朵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战乱时期在重庆创作完成的,这些津津乐道故土风物的精致文字,包含着多么(乙)的乡愁啊。

旧时过中秋,祭月是主要的活动。到了八月十五傍晚,家家户户的庭院里,都要面向东南方摆设张八仙桌,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藕、西瓜等。桌前铺有一块红毡。供人们祭拜之用,布置停当后,只见月亮渐渐由东南升起,家中的女子(京城习俗中,“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一说)依长幼顺序,一一叩拜月亮。供毕,全家团坐,饮酒赏月,分享瓜果、月饼等祭品,故民间又称中秋节为“团圆节”。桌上的毛豆枝,是专门为“兔儿爷”准备的。

爷,是封建时代对地位尊贵者的敬称。每逢中秋,“请”一尊泥塑的“兔儿”且称之为“爷”恭而敬之地“供”起来。这种风俗源自一段民间传说:有一年,北京城里忽然闹起了瘟疫,几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么药也不见好。月宫嫦娥看到人间烧香求医的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玉兔到人间去为百姓消灾治病。于是,玉兔变成一个少女来到了北京城。她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病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都要送给她东西。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这样,玉兔每到一处就换身装扮,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病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北京城内外。直到消除了北京城的瘟疫,才又回到月宫中去了。为了纪念玉兔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人们便用泥塑造了它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k甲的。高的有三、四尺,小的只有两、三寸千姿百态,非常可爱。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它,酬谢它。

常见的“兔儿爷”,一般都是金刀金甲的武士模样。而且,插在头ku上的野鸡翎只有一根,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兔儿爷”的翎子一独挑。后来,“兔儿爷”又由单个武士,发展成整出武戏的“兔儿爷”,如《长板坡》

《天水关》《战马超》等,其服装、道具,无一不和舞台上相似。再后来,又有了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兔儿爷”,如剃头的“兔儿爷”,推车、挑担的“兔儿爷”等等。甚至人们还把“兔奶奶”也请到了供桌上,让他们夫唱妇随,二者衣着打扮,也随时代变迁而变化。不过,“兔儿爷”再神气,被“请”回家也只能风光一天,第二天就成了孩子们的玩物。关于“兔儿爷”的歇后语还有:“兔儿爷”出水—两脚泥;“兔儿爷”洗澡;“兔儿爷”掏耳朵藏泥。总之不是这泥就是那泥。其实,无论“兔儿爷”作为一方神灵还是民间工艺品,它本质上不就是一团可爱的泥吗?

如此接地气的兔儿爷,让北京人如何不爱它!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a04201e00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f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