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

2022-12-15 10:04: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欢迎阅读!
多义,浅析,词语,现象

浅析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盒手段,语言表达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交流的质量,而一词多义的出现给沟通交流带来了不便,与此同时,它也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多义现象是自然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语言竞技性原则和认知竞技性原则的客观要求。通过赋予统一组词以更多的词义来减少词量,从而减轻人们的记忆负担。词汇的多义化势不可挡,多义化是满足人们进一步认知世界的简便的、效的途径,优于造词、构词和借词的手段。所以,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来说,掌握这种语言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对于“一词多义”的认知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与盛行,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阐述一词多义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知识对概念形成的作用,认为多义现象是一个既能反映语言和思维的普遍性质,又能反映民族语言的范畴。

二.多义词的产生机制

一个词在刚开始产生的时候大多是单义的,在使用中,有关的意义在逐渐用它来表达,它就变成了多义词。词语所要表达的意义总在不断增多,让一个词兼表几个相互有联系的意义而不必另造新词,符合经济的原则。因而使得多义词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那么,一词多义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1. 多义词素为一词多义提供了重要材料基础。 2. 语法功能变化带来一次多义的结果。 3. 修辞语促生一词多义的发展。 综上所述,一词多义体现为一种词汇的现象,但是其形成过程中渗透着多种语言因素的影响,对其加以分析有益于更好地把握多义词词义间的脉络关系,深刻地理解语言学中词汇、语法、语用三者之间密切的交互作用关系。

三.一词多义现象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由于人类的生理组织和生理反射基本相同,所面对的客观世界绝大部分也是相同的,由此形成人类共同的身体经验和共同的认识机制,使不同民族在对客观世界进行范畴化、概念化时表现出共性,从而使不同民族的语言中大部分词表达相同或者相近的概念,也使许多语言中以人类相同生理基础为取象的词产生相同或者相近的隐喻用法。比如,汉语中的“早晨”指天将要亮到上午八九点钟,而欧洲人一直到上午十一点左右都可称为“早晨”,这也就难怪英美人在到了快吃午餐的时候还会用good morning来打招呼。不仅如此,中国人普遍所说的“傍晚”只能到天亮以前,而英美人不管天黑早晚,一直到晚上十一点左右,都算evening

四.一词多义与语境的关系

语义是受语境制约与影响的,词语进入具体的言语环境后,就充分体现语义的丰富性。一词多义的确定是靠语境来实现的。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一定语境中的隐喻、转喻引申之所以能实现并被理解,是因为人的大脑中有“概念之先”结构的错在,“概念之先”结构的存在为我们在新旧事物之间建立起联想关系提高可能性。一般来说,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正确推断一点场景下的词义,而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往时,词义的判断与理解常常会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比如,在俄罗斯的文化模式中,гусь一词除了表本义“鹅”之外,还指“滑头、卑鄙的人”,如果没有这一背景知识,就无法理解这句所表达的意思。


五.总结

多义词的存在不仅可以减轻人的记忆负担,而且能使语言更加丰富,人们往往借助一词多义的特点造成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效果。一词多义现象有助于揭示新义生成的内部机制及其深层的民族文化内涵。语言中绝大部分词都是多义的,了解多义词现象的产生,掌握词的词义结构,可以更好地记忆、理解和使用语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a38e57cee06eff9aff8074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