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高考的考生不得不读的作文资料1

2022-09-07 09:31:5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09年高考的考生不得不读的作文资料1》,欢迎阅读!
考生,作文,不得不,高考,资料



09高考的考生不得不读的作文资料1

高山不必仰止 俯拾皆是宝玉

一、认清自己

60分的高度,你能够多高? 60分的距离,你能走多远? 60分的渴望,你能否实现?

认清自己的优势:擅长什么?准备了什么?将有限的发挥到极致。

避开自己的缺陷:境界不高的怎么办?思想不深刻的怎么办?只会写四平八稳的文章的怎么办?文章病句多、爱写错别字的怎么办?惧怕出现跑题的怎么办?

二、区别于别人

总有那么一点,你是与众不同的。一个用得精当的词语,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富有哲理的句子,一份打动人心的真情,一个扣人心弦的开头,一波三折的情节,一个余音袅袅的结尾,一种巧妙的构思,一个鲜明的形象,一手漂亮的好字„„



第一板块:作文·复习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大学者钱钟书说:“文章如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 追求的效果:让人眼前一亮,或者“有视觉冲击力”。

采取的措施:作文课不仅仅是写作课,也不仅仅是评作文,还可以是新材料展示课、围绕主题的谈话课。作文复习,最好解决的是如何写考场作文。



第二板块:复习策略

一、审题准,入题快

(一)认识

“松绑”不等于“解放”

减少审题障碍,淡化审题,但不等于自由写作 (二)要求 准确、全面。

准确,强调审题时要分清是非、优劣、高下、大小、可否等; 全面,则强调审题时看清试题中各个部分的字面和深层的含义。 (三)办法




1. 对于任何一道作文题,都要通达命题者的思想感情倾向。 2. 区分关系型、重心型、自定义型三种类型的命意。

《树木·森林·气候》;“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建议”;“人文素养与发展”;“语言与沟通” 《北京的符号》;《心灵的选择》;《转折》;《必须跨过这道坎》 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为题材写作;《怀想天空》 3.通用策略

⑴借助联想想像拓宽。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包括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追忆联想、因果联想、推测联想等。

⑵通过补充扩展。

即在概念性话题的前后加上适当的词语。譬如“书”,可以从写实角度扩展为“我爱读书”“一本难忘的书”“一次买书”,但这是低层次的;更可以从虚化角度扩展为“父亲是一本书”“人生是一本书”“打开生活的书页”,这一角度才是高层次。

⑶通过提问深入。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⑷辩证分析得法。

人的思维方式有两种:一是形式逻辑思维;一种是辩证逻辑思维。在多样性的辩证逻辑思维之中,最根本的一条是对立统一规律,其具体的体现就是要学会一分为二地分析事物。

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 一分为二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

对立与统一 形式与内容 外因与内因 表象与本质 数量与质量 主观与客观 静止与运动 教条与灵活 必然与偶然 原因与结果 动机与效果 局部与整体 纵向与横向 共性与个性 宏观与微观 过度与适度 可能性与现实性 名与实 本与末 主与次 .通用策略 (辩证分析得法) 析例深入启深思 形象材料理性化 结果材料原因化 现象材料本质化




同类材料比较化 分散材料集中化

一部分关系型的题目或话题本身就体现出思辨性。 【示例】

国家二卷的“位置与价值”,审题时对“位置”与“价值”的关系就应辩证分析,位置有高低,价值有大小,但价值的大小却不能仅以地位的高低论,伟大与平凡都有其价值,人生贵在找到合适的位置,发挥出自己的价值。

非关系型的题目或话题本身也存在辩证关系。

【示例】上海卷“对当今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北京试卷的“说‘安’”等,都需要考生用辩证的思维进行分析。 辩证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具有普遍意义,我们对任何事物的分析理解都离不开辩证的思考,作文更是如此。 ⑸忌讳钻牛角尖。 【题目示例】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无辜烧死。试以“善待生命”为话题作文。

【错误分析】

有人可能就老想,这个碗怎么放,装上水蚂蚁就爬不上去了吗?弘一法师是不是不懂科学?——这种想法就是对材料的流连、依赖导致了钻牛角尖。——不管你的分析多么有道理,但如果与命题者给定的话题无关,就是做无用功。

4.分类策略

⑴对于比喻、寓言类文题或材料,找到其与生活面(人生、社会、历史、自然)的对接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方法】

①抓住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挖出事物的本质。 ②通过对比或类比,凸显事物的某种本质。

③探究事物的因果关系,或由因及果,或由果探因,从而得出事物的本质。 这几方面,要灵活选用,也可以综合运用。

【示例】如“桥”,从其“本身”看,它只是架设在水上或空中供行走的建筑物,它可以接通两头。从“接通两头”这一表象或者说桥的功用,我们可以“抓住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联想到相关的事物。这样,就可以找到新的立意角度得出新的立意:

①从桥的外形延伸

从人的角度:妈妈的驼背——母亲的无私奉献;爸爸的挑担——父爱的崇高与伟大。

从物的角度:弯月会一天天“长大”——只要心存希望,总归会得到圆满;断桥——残缺也是美。

②从桥的内涵、意义角度:老师微笑的目光是桥——爱心与奉献;同学情是桥——友善与沟通;人世间的真情爱意是桥——构建和谐社会。思乡之桥——拳拳赤子心。

⑵对于话题作文要把握话题范围,明辨话题关系。 ⑶对于命题作文,要抓住题眼。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b2a027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1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