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在于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

2023-01-17 13:21: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在于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欢迎阅读!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马克思主义,创立,在于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在于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重要的理论成果。由于这两大发现,社会主义才由空想变成科学因此,探讨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对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加强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尤为重要。

一、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生成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作为理论形态经历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而这两个理论形态的发展不是封闭的平行线式的发展,也不是简单的端点相连的两条射线式的发展。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生成过程表现为二者的交互建构过程。

第一阶段,唯物史观的萌芽状态与否定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18381841年)。在这部博士论文的献词和序言中,马克思明确表明自己是一个唯心主义的拥护者,并且把普罗米修斯当成与神灵斗争的榜样。[1](P9)这一点在他遇到物质利益的难事之后有了更加明确的表现,《莱茵报》成为这位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战场。《莱茵报》的活动使马克思不得不深入研究由社会生活实践的各种问题引起的新冲突,因此马克思不得不研究越来越具体的现实的政治、社会和经济问题。

对现实的政治、社会和经济产生疑问,使马克思对黑格尔关于国家及市民社会的关系的观点产生怀疑。在1843年,马克思阅读了法国唯物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的一些著作并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一次批判性的考察,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阐述了一系列的符合唯物史观的观点,概而言之,政治国家不是由绝对观念而是由市民社会的性质和政治国家的社会力量的对比决定的,明确地表明政治国家的基础是市民社会。同时为了在现实中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使自己的学说和共产主义运动结合起来,使其成为一种现实的改造力量。1844年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提出了上述任务。这表明马克思已经开始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

从这个观点出发,马克思迫切需要彻底地研究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2](P412)于是马克思在1844年开始了第一次系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这一时期的理论成果。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指出,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是建立在私有制这一没有证明的前提之上的。国民经济学回避这一根本问题也就是把私有制假定为一切物质生产的自然的和永恒的前提条件,因此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3](P266)而马克思则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把这一个问题列入他研究的中心问题,成为他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由于唯物史观的理论还没有系统化,在运用一个不成熟的理论分析政治经济学的具体问题时,可避免地产生混淆,从而产生各种误解。由于李嘉图的经济学自身内部的矛盾,他一方面认为价值由生产费用决定,与竞争无关,另一方面又认为地租、利润和工资完全取决于竞争 [4](P254)加上缺乏全面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在深入到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内核时,马克思也同样陷入了理论的困境,因此,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是明确否定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的。但是,对于追求真理的马克思来说,这只是理论道路上的一个小插曲,他早已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就是要批判私有制以及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资本。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baa711a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4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