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笔下的咏猴佳句

2022-07-20 10:10: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诗人笔下的咏猴佳句》,欢迎阅读!
佳句,笔下,诗人,古代

古代诗人笔下的咏猴佳句



2016年是农历丙申年,按十二生肖的说法,申属猴,人们通常称“猴年”。猴是人们最熟悉的动物之一,与猿相似,但比猿小,民间一般都把两者视为一种动物,称为“猿猴”。古代诗人对其多有吟咏,留下了不少名篇佳句。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涉及猴的诗句:“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这四句诗的意思是:“不要教猴子爬树,像用泥来涂附。君子有美德,小人要来依附。”虽然这不是专门吟咏猴子的,但却是古籍中最早涉及猴的诗句,成语“教猱升木”亦由此派生而来。

东汉末年杰出的文学家、诗人曹操,在《薤露行》一诗中写有“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之句,其中“沐猴而冠带”系直接引用成语“沐猴而冠”。魏文帝曹丕《善哉行》诗中也写有“野雉群?g,猴猿相追”之句。后一句虽说仅有四字,但却描写了猴猿相互追逐戏耍的情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古人云:“猿猴之为物,跳掷于深林,厌饱乎梨栗,至逸乐也,而善啼;啼者,猿猴之哭泣也。”所以古代诗人咏猿,大多写它在峻石高林、冷月寒夜的悲啼,贯穿一个“哀”


字。“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七哀诗》(其三)中有“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之句,虽未直接写“哀”,但以水声衬托,令人如闻其声。

唐代以后,以“哀”写猴的诗人更多。唐代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李端的“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徐寅的“宿有乔林饮有溪,生来踪迹远尘泥。不知心更愁何事,每向深山夜夜啼”,明代薛蕙的“舟行转江峡,处处响哀猿”以及川江古谣中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等,情景交融,凄清惨淡,寓意隽永,耐人寻味,使人的同情怜悯之心油然而生。

但猴子并非只会以一副“哀怨”的面孔示人,它也是乐观、灵性、活泼的象征。西晋诗人刘琨的“麋鹿游我前,猿猴戏我侧”,突出了猿猴与“我”的亲近融洽,让人如见其态。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秋浦歌》中这样展示:“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一个“飞”字,一个“弄”字,将白猿在枝条上下攀绕、来回搀拽的轻盈灵敏写得栩栩如生,颇具艺术魅力。宋代诗人陈允平在《观猿》中,也将猿猴的自由自在、灵动活泼、快乐逍遥写得诗情画意:“挂石攀云日半斜,乱山深处饱烟霞。香林月满僧归去,啼落春风几树花。

咏猴诗中也有典故。《世说新语》载:“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


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其腹中,肠皆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断肠”典故由此而出,并被历代诗人广为用之。如唐代常建的“杳杳袅袅清且切,鹧鸪飞处又斜阳”,柳宗元的“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宋代范成大《八场平闻猿》中的“雪涧琴心未是悲,须写峡中断肠时”等,都是用的此典,读后让人肠断心惊。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c08e9d1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0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