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不耻下问

2023-05-04 02:09: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成语故事:不耻下问》,欢迎阅读!
不耻下问,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不耻下问

成语故事:不耻下问 成语故事:不耻下问1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古代的一个教育家,还被人们称为“圣人”。他为人学识渊博,但还是虚心地向别人学习请教。

有一次,孔子到太庙祭祖,有不明的地方就向别人发问,旁边的人看见了,忍不住说:“难道你不是圣人吗为什么还要别人呢”孔子听了谦虚地说:“不懂就问嘛,有什么不好呢”

还有一次,一个弟子问孔子:“为什么孔圉死后被人们称为“孔文”呢”孔子回说:“因为他不耻下问,还聪明好学呢!”

我读完这两个故事,才知道成语中的心不耻下问的意思是:即使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也不会觉的耻辱。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成绩好的同学能放下架子虚心请教成绩不好的同学,老师也能向学生请教,长辈能向孩子请教的好观象,我觉得他们一点不会觉得耻辱,因为他们也有不耻下问的精神。毛主席也曾经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觉的是千真万确的,我要紧紧记住这个真理。 成语故事:不耻下问2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在他死了之后,卫国就封了个谥号“文”给他,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用简洁的几个字给予或褒或贬的称号,有盖棺论定的意思。一个“文”字,当然是很高的评价,就相当于今天说某个人是文豪一样。 孔子的爱徒子贡也是卫国人,他听说孔圉得到“文”的谥号后就不服气了,认为孔圉有些事做得不光彩,至少在品德上有违“文”这样儒雅而高尚的封号。卫国的太叔疾娶了宋国子朝的女儿,子朝落难逃亡后,孔圉就让太叔疾休妻而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后来,太叔疾又与前妻的妹妹私通,孔圉大怒,想攻打太叔疾。但在孔子的劝阻下,就想办法把自己的女儿夺了回来。在子贡看来,这个孔圉多少有点乱七八糟的感觉,这样的人怎么能够成为后世人的标榜呢?!





1 3


于是子贡就不以为然地问孔子:“孔圉怎么配得上‘文’的封号呀?”孔子不动声色但却是十分肯定地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的意思是说,孔圉虽然十分聪敏却仍然勤奋好学,并不因为向地位卑下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这就叫‘文’。

孔子不愧是一个大教育家,在他看来,能够做到“不耻下问“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精神,是一个人获得知识、提高才能所必须的努力态度。这一点和他自己所奉行的“愤而忘食”的学习精神是十分吻合的。 成语故事:不耻下问3 《论语》

孔子常常教导自己的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有了这种学习态度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 对于那些能够做到不爱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学习为耻的人,孔子特别赞赏他们,认为那是好学的表现。孔子自己也时常这样做。

孔子初次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祀祖先的典礼,因为对于许多礼仪,孔子都不明白。

因此孔子不停地问身边明白的人。这是什么礼仪?它表示什么意思?下一步该做什么?孔子把他不清楚的每一个礼节都问清楚了。

很多人不仅不为孔子的这种学习态度所感动,反而在背后嘲笑他:“还给别人当先生呢?连这些礼仪都不懂。什么都要问,真是不以为耻。”孔子听了这些议论后,坦然地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对于自己不懂、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问个明白,弄清楚,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方法。”

孔子除了重视书本知识以外,也注重吸收别人的经验。他主张多听别人的意见,并择善而从。另外,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知识的同时,孔子也吸取别人以及古代的知识,重视实际材料和证据。

孔子通过各种学习途径,日益成为学识渊博的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释义

不耻下问这则成语的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求教为可耻。





2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c92b12413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9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