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论语》中的成语

2022-08-27 02:15: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论《论语》中的成语》,欢迎阅读!
论语,成语



浅论《论语》中的成语

——以孔子为中心



如今很多人对于《论语》的作者是谁,第一反应当是孔子,但这正如认为《隆中对》是诸葛亮写的一样,犯了一个天大的常识性错误。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也就说《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编撰的,而且言论并非只有孔子一人的,还包含着其他人的言论,不过这种语录体的写作方式,在当时没有录音机的情况下,言论记录的准确性就不得而知了。

时至今日,这部《论语》承载着孔子的思想对我们日常生活、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影响。而作为汉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成语,也受到其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出自于《论语》一书的成语在一百条左右。如我们平时所说的“以德报怨”就出自《论语·宪问篇》,但我们断章取义地搞错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从原文看来,首先“以德报怨”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其弟子说的,其次孔子要我们做的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也就是说对仇怨当以正直之道对待,不作相应的报复,但也不应曲意隐忍,而对恩德则用恩德来回报。因此,《论语》与成语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民族语言,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仁”是孔子最高的伦理信条,尚仁德、重节操是他一生的信仰和追求。孔子在《论语· 宪问篇》中评价春秋时期齐国贤相管仲时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由此看来,孔子认为管仲虽然有着不知礼、不节俭的毛病,但他帮助齐桓公使天下安定,保护了大多数人的生命,促进了民族的发展,这种大有益于民众的事就是最大的仁德!因此,后来人们就把有高尚志向和道德、为国尽忠、为民效力的人誉为“志士仁人”孔子生活于天下“分崩离析”的动荡时代,他以“兴灭国,继绝世”为己任,凭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刚毅勇进的精神,做着拯救社稷的大事业。身处混乱之世,他要求自己和弟子们“见危授命”“危言危行”, 要“当仁不让”“直道而行”,要“见义勇为”,


“见危致命”。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他地位低贱,贫困潦倒,奔走于各国谋求实现自己的抱负,被人讥笑为“累累若丧家之狗”,他却从不“降志辱身”,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是“涅而不缁”,出淤泥而不染,时时告诫自己要刚强勇毅,“任重而道远”。他家境寒微,却能“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从不做不义之事,不取不义之财,他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说,合乎道义的生活,即使贫贱到吃粗粮、喝冷水、枕着胳膊而睡觉,那么我也感到快东;如果不合乎道义而得到富贵,就像过往的浮云,不值一顾。他赞美“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的颜回,敬仰“岁寒而后凋”的松柏,也都是这种崇尚节操思想的表现。而这种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孟子、司马迁、杜甫、范仲淹、岳飞、文天祥等志士仁人的身上都有体现。

厚德载物,宽宏大量,是我们民族的美德,而这一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光大在某种程度上也导源于孔子的“恕道”。孔子对“恕道”曾作过许多论述。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爱之人,自己有“立”与“达”的愿望 , 因而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立”与“达”。又说:“己所不欲,毋施于人。自己所不愿遭受的待遇或痛苦, 也同样是别人所不愿遭受的,因此,就不要把这些东西强加于人。这样就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恕道”作了界定,并指明“能近取譬”推己及人正是“宽恕之道”的心理原则和实践方法。在《论语·阳货篇》中他进一步指出“宽则得众”,即为人宽厚,才能取得拥护和爱戴。因此,孔子告诫人们对过去的事情要“既往不咎”,对从前的怨恨要“不怀旧恶”,即使受到别人的冲撞冒犯也要“犯而不校”然而这并不是说孔子要人放弃原则,委曲求全,逆来顺受,正如在前面所举的例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强调应该用公正来回报怨恨,以恩德来酬答恩德。因此,孔子所说的“宽恕”是要求在坚持正义的原则下,对一些小事情不要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同时,他的这种思想也泛化表现于各个方面。譬如在为政上他强调要“为政以德”,认为有德的人,人民就会自然而然地围绕在他的身旁,如星辰环绕着北斗星一样。在治理方法上,崇尚怀柔,反对武功,崇尚教化,反对酷刑,这与法家所行的严刑峻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孔子的这种思想既确立了我们民族人际交往中宽厚待人的基本范式,形成了我们民族某些优良传统,但也导致了宽厚有余而刚勇不足的柔弱民性,以及鲁迅所屡屡针砭的“易忘历史”的流弊。

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信则人任焉”。一个人只有言而有信,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护和信任。他的这种“贵信”的思想在成语中也有所表现。例如“言必,行必果”“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等。正是由于“信”和人们的品行、声望密切相关,所以孔子主张要“慎言”,“敏于事而慎于言”,强调说


话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要害,“言必有中”,认为那种“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不惠”的人是很难教育的。孔子非常讨厌爱说花言巧语的人,他曾说:“巧言乱德”, ,认为花言巧语足以败坏品行、远离仁德。他把那种心口不一、伪善欺世的老好人称作“乡愿”,认为这种人是仁德的大敌。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孔子把他一生对人的观察的经验告诉了人们,“听其言而观其行”,“察言观色”,即看看对方是否言行一致,所说的话是否发自内心,强调君子要“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他对教育有许多深刻而精辟的见解,这些睿言智语也早已汇入了汉民族成语之河。对于教师,孔子认为应具有不分贵贱、“有教无类”的高尚师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于学习,孔子最强调的是立志、勤奋、好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把立志看作是求学的第一步,只有胸怀大志的人,才会把学习当作乐事,做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才会乐于求知,淡于享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对于那种把吃粗茶淡饭,穿俭朴衣服当作耻辱的读书人,他认为是不值得与他谈经论道的,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忧道不忧贫”的君子之心。孔子本人素以勤奋而著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他学习时反复勤读,曾经“韦编三绝”。所以他把“学而不厌”作为君子必备的一项美德。同样,他也看不惯懒惰的人。有一次,他的学生宰予大白天里睡懒觉,这可惹恼了孔子 ,他愤愤地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后来人们就用“朽木粪土”来比喻不堪造就之才。在勤奋博学的同时,孔子还强调学思结合,善于思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他告诫人们要做到“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虚心向他人请教,“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这些只是列举了一些跟孔子有关的成语而已,其实,在《论语》中这种由孔子的话或者其他人变化而来的成语还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也常见于其他的古籍当中。只有认真的阅读和专研这些书籍,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不再一知半解,和不求甚解,才能继承和发扬中华名族的文化传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cd32091d6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b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