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题多解”的探究

2023-01-03 07:30: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数学“一题多解”的探究》,欢迎阅读!
探究,数学,小学,解”的

小学数学一题多解的探究

数学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它将数与量、结构和空间关系在生活中具体应用和体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数学自身同样存在“百花齐放”的状态。数学中存在的“百花齐放”,指的是数学的多种表现形式,数学题中的一题多解便是其中之一。一题多解表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对沟通知识引起多路思维大有益处,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与此同时,它也是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在不改变条件和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和思考,探求不同的解题思路。在探求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思维发散点不同,因而能找出多种解题途径,收到培养求异思维的效果。六至十二岁的小学生新鲜感强,目的性不够明确,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很难长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到同一学习活动上;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一切都是现成的,无需学生动手实践就可以将知识快速地储存于自己的大脑。因此,教师付出再多辛苦劳动的结果却是学生学习完许多知识便忘。此时巧妙地引入一题多解,更好地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主导思想,同时又减轻教师教学负担,转变教师教学模式。

例如,有这样一题“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5千米,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它的解法就有多种。

【分析 1先求两辆汽车各行了多少千米,再求两辆汽车行驶路程的和,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1】一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55×5=275(千米)

另一辆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45×5=225(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75+225=500(千米) 综合算式: 55×5+45×5

=275+225=500(千米)

【分析2】先求出两辆汽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再乘以相遇时间,即得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2】两车每小时共行驶多少千米? 55+45=100(千米)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100×5=500(千米) 综合算式:(55+45)×5 =100×5

=500(千米)

【分析 3】甲、乙两地的距离除以相遇时间,就等于两辆汽车的速度和。由此可列出方程,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解法3】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 x÷5=55+45 x=100×5 x=500

【分析4】甲乙两地距离减去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就等于另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由此列


方程解答。

【解法4】设甲乙两地相距x千米。 x-55×5=45×5 x-275=225 x=275+225 x=500

答: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

再如:“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恰好拼成了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是30平方厘米.如果把这两个长方体改拼成一个大长方体,那么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分析1】因为正方体有6个相等的面,所以每个面的面积是30÷6=5平方厘米.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要减少一个面的面积,同时增加两个面的面积.由此可求大长方体的表面积. 【解法130-30÷6+30÷6×2

=30-5+10=35(平方厘米). 或:30+30÷6×(2-1 =30+5=35(平方厘米).

【分析2】因为拼成大长方体后,表面积先减少一个面的面积,同时又增加两个面的面积,实际上增加了一个面的面积.

【解法2 30+30÷6=30+5=35(平方厘米).

【分析3】把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看作“1.先求出增加的一个面是原来正方体表面积的几分之几,再运用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法求大长方体的表面积.

【分析4】因为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是6个小正方形面积的和,拼成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7个小正方形面积的和,所以可先求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再求7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解法430÷6×(6+1

=30÷6×7=35(平方厘米).

答: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35平方厘米.

由此可见,一题多解,从某方面而言,体现了数学思想。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姜伯驹院士曾多次强调,应该在教材和教学过程中注入数学思想,发挥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培养应用意识和能力。可见,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应用的根基和源泉。从案例提供的一题多种解法我们可以得知以下数学思想在小教学中的应用。

一、算术解法正是假设思想的体现,假设思想是一种常用的推测性的数学思考方法.对一些无从下手的题,先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问题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按照题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出现的矛盾,最后找到正确答案的一种思想方法。比如,按学生现有的知识,解此题较困难,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假设思想开始推断,得出结论。

二、代数解法体现了数学思想中的方程思想。笛卡尔的方程思想是:实际问题数学代数问题方程问题。方程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哪里有等式,哪里就有方程;哪里有公式,哪里就有方程。上面的案例就有很好的体现,当然,还有其它数学想值得平时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运用。著名的数学家,莫斯科大学教授C.A.雅洁卡娅曾在一次向数学奥林匹克参赛者发表《什么叫解题》的演讲时提出:解题就是把要解题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数学的解题过程,就是从未知向已知、从复杂到简单的化归转换过程。这些数学思想几乎包摄了全部小学数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 易于被他们理解和掌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有机地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可以为进一步学数学打下较好的基础。

案例的一题多解,通过算术解法、和代数的方程解法得道答案,正是发散性思维的体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d0b58fcba0d4a7302763ae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