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类文章

2022-08-09 07:52:4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说类文章》,欢迎阅读!
论说,文章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高分技巧指导

(2009-05-02 08:12:37) 转载▼

标签: 分类: 教与思

一般论述类文章 阅读 现代文 高分 技巧 指导 高考 语文 教育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高分技巧指导 济南市长清第一中学 张长亮

【考点阐释】

2008高考山东卷语文考试说明必考内容“现代文阅读”把2007年的“阅读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改为“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删掉了对“一般说明类文章”的考查,缩小了考查范围。2009年的考试大纲该部分内容与要求保持不变。

能力层级要求为: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根据《考试说明》提供的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分析,“一般论述类文章”的考试形式是单项选择题,总分值共9分。根据题型示例提供的样卷《“龙城”还是“卢城”》(07年山东卷)分析,今年高考仍将采用设置三个题目每题三分的命题形式。 【技巧指津】


下面笔者将以《“龙城”还是“卢城”》《从“次贷危机”到“金融风暴”》两篇文章(见【文题参考】)为例,详细分析一下这类题目的高分解题技巧和解题方法。

首先,我们要看一下文章的题目,这对于我们整体感知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论述重点是很有帮助的。看到“‘龙城’还是‘卢城’”这个题目,我们就可以想到这篇文章应是谈的对一个地方的名称分歧的认识。而对于一些同学们相对陌生的文章而言,对题目的认知把握对我们理解文章就更有裨益了。比如《从“次贷危机”到“金融风暴”》一文,主要内容应是“次贷危机”与“金融风暴”的联系。

其次,一般论述类文章的段落相对集中,为了全面理解文章,我们可以给文章的段落标上一个序号,以便于下一步的做题解题。同时速度浏览,用笔划出文章中的术语或者专有名词等关键词,以扫除阅读理解的障碍;划出各段的关键句,了解每段的论述重点所在。

例如《从“次贷危机”到“金融风暴”》这篇属于金融经济领域的文章,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对同学们而言是非常陌生也是很难理解的。这篇文章共7段,第1段的关键词有“贷款”“次级贷”,关键句是本段最后一句。第2的关键词有“美联储”“利率”,关键句也是本段最后一句。第3段的关键词是“金融衍生品”,关键句是本段第一句。4段的关键词仍然是“金融衍生品”,关键句是本段最后一句。第5段的关键词有“监管”“资产负债表”,关键句是本段第一句。第6段的关键词有“股市”“裸卖空”,关键句是本段第一句和最后一句。7段的关键词有“股市”“投资者”“信心”,关键句是本段第一句。经过这样一个筛选分析的过程,对于这样一篇陌生的文章我们也可以去亲密接触了。

在上述过程中,我们已经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论述重点。接下来是准确解题的关键步骤,就是要仔细阅读题目要求及选项,把每个选项都在原文中找一下对应的文句,找出答题的依据。

“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题目设置常见的是“本文认为xxxxxx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下列对xxxxxx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等几种类型。而要准确解答这些题目我们就必须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有效阅读区域或者直接具体到词句。

例如《从“次贷危机”到“金融风暴”》一文第6题,A项我们可以在原文中第1段找到“低利率的诱惑和对经济形势的乐观情绪,让无数尚无力购房的美国人选择了贷款买房”,B项我们可以在第4段找到“由于金融衍生品蕴含着巨大利润,无论美国本土还是海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了对这种金融产品近乎疯狂的追求,这正是次贷危机能够波及到全球的原因”,C项我们可以在第5找到“华尔街的银行和证券公司可以光明正大地把亏损投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以达到欺骗投资者的目的”,D项我们可以在第6段找到““裸卖空”有助于促进市场的流动性”。这样,经过选项与原文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答案应该是B项。

另外,同学们还应熟记“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目的选项设置常见的几种错误:

1. 无中生有。即原文中没有相关论述。例如第5题的C选项,“在危急中推波助澜,贷款给信用低的人”,6题的C选项“参与到低息贷款的队伍中来”,我们在原文之中都找不到依据。


2. 表述绝对化。即把选择性、可能性等说法冠以“一定”“必然”“就是”等词语。遇到第3B项“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这种表述方式时一定要多加注意,根据原文第5段“《汉书·西域传》中有一个无雷国,其国王‘治卢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因此选项中的说法是错误的,原文的相关表述是“无论汉朝还是唐朝,右北平从来就没有称过卢城”。 3. 强加因果。即前后语句本身没有因果关系但是以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联系。例如第3题的C项“因其地点并不固定,故而在匈奴内统称为‘龙城’”,原文表述在第7段“地方并不固定,但在匈奴境内统称为‘龙城’”,选项的表述把转折关系偷换成因果关系而导致错误。 4. 张冠李戴。即把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事情安到另一个人或其他人的身上,淆相关人物,以达到干扰做出正确选择的目的。例如第3A项“把卫青的事迹加到了李广身上”,原文在第4段中的表述是“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本来是两个人合戴的“帽子”,现在按A项的说法,只给“李广”戴上了“帽子”,从而出现了错误。

5. 不合逻辑。即表述的语意不符合客观事理,不符合情理,没有道理。例如上述第5题的C项就不合逻辑,美联储是监管机构,不会贷款给个人,其在危机中的主要错误是监管不力。

6. 答非所问。例如第1题的D选项,题干问的是“依据”,D项表述的是“卢城”的来源。第4题的A选项谈的是“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而不是“金融衍生品是一把双刃剑”的依据。

最后,为了确保准确解题,我们还要比较分析一下模糊选项。根据原文找到对应的文句,找出相应的依据,找到必然的错误,排除干扰,准确解答。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高三语文高考备考复习教学中总结的解答卷Ⅰ现代文阅读选择题的高分解题技巧和方法,临近高考之际与广大同学们共享,希望对同学们的备考复习有所帮助,也预祝同学们能在今年高考语文“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目上拿到高分。 【文题参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龙城”还是“卢城”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传诵千古的《出塞》,抒发了王昌龄追昔抚今的感慨。一般认为,诗中的“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他长期戍守北部边境,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呼之为飞将军,一听到他的名字就畏惧、惊退。那么,诗中的“龙城”又指何处呢? 历来唐诗集多作“但使龙城飞将在”。清朝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持此说,认为“唐人边塞诗中所用的地名,有但取字面瑰奇雄丽而不甚考地理方位者”。此处的“龙城飞将”,“乃合用卫青、李广事。指扬威敌境之名将,更不得拘泥地理方位。而诗中用‘龙城’字,亦有泛指边关要隘者。”就是说,“龙城”不过是象征性的地名,并非特指某一具体城邑。

宋朝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将“龙城”改为“卢城”。为何做此改动呢?阎若璩《潜邱札记》作了解释:“李广为北平太守,匈奴号曰飞将军,避不敢入塞。右北平,唐为北平郡,又名平州,治卢龙县。唐时有卢龙府、卢龙军。”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d56dcb3050876323012125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