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2022-09-23 13:01: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电影《邓小平》观后感》,欢迎阅读!
邓小平,观后感,电影

故事开始于1976年,我国发生了一连串重大变故,“四人帮”被粉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荡结束,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目光和希望都投到了三起三落的邓小平身上,早春二月,邓小平同志开始在叶帅等的帮助下,新走上领导岗位。

邓小平同志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关键环节,把十几位在各地接受劳动改造的有突出贡献的老教授、老教授请进北京,召开科教工作座谈会。做出了推翻“两个估计”、平凡冤假错案、恢复高考等重大决策,逐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中国的教育逐渐走上正轨。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使我记忆犹新,几位干部模样的人走进生产车间里一间阴暗、破旧,堆满了厚厚稿纸的房间,对蜷缩在一角偷偷看书的数学家陈景润说,是邓小平派人来看望他,他可以继续搞科研时,陈景润什么都没说,立即坐到书桌前。干部走后,大滴大滴的泪珠从他的脸颊滑落到了演算稿纸上,溅开了一朵朵墨花。然而,在果断摘掉知识分子的“臭老九”帽子,重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的背后,是一些人对邓小平“违背毛泽东思想,不讲政治”的指责。对于批评,邓小平说:“什么是政治,四个现代化就是最大的政治,我们要完整的理解毛泽东思想。一些人成天说高举毛泽东思想,可什么是真正的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持实事求是才真正地实践了毛泽东思想。” 1978511日,针对“两个凡是”《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认为这是违背“两个凡是”。邓小平因势利导抓住契机,与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下领导了一场全国性讨论,这一讨论为解放思想,推进实事求是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打下了思想基础,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同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总结了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训,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提出:“将党的工作重心转到了经济建设上来,提中国要发展,必须实行改革开放。”从此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与此同时,农村改革举步维艰,受到了各种阻挠,党内不少同志对于“分田到户”的行为表示反对和顾虑,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事实说话,通过一步步解放人民群众的思想,城市经营体制的改革和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推行,使中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与发展。邓小平通过鼓励工商人士办实业吸引外资,试办经济特区等决策,使中国走上至今已长达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之路,在他的领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之时,大学生在天安门前自发地打出‘小平您好’字样的横幅,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当农民实行大包干时,仍有人反正,认为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相关情况汇报到中央时,邓小平深知包产到户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作用,鼓励干部们说“黄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要及时对农民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引导。80年代中后期,全国改革如火如荼。经济特区的争论、雇工风波、股票风波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邓小平深谋远虑,带领人民冲破重重难关,把中国经济引上了稳定发展的快车道,并对一度来势汹汹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拍案而起,疾呼稳定压倒一切,领导人民共和国渡过了又一道难关。1990年,退休后的邓小平来到上海,做出了浦东开发的重大决策。1992年初,他开始在南方各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以一曲“春天的故事”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引入了又一新的阶段。中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生机勃勃,而他却年事已高,在上海杨浦大桥上,89岁的邓小平驻足眺望这片改革开放的中华大地,感慨万分。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这样评价邓小平:“一般来讲,出色的革命领袖都不是优秀的国家建设者。革命领袖必须摧毁旧体制,国家建设则必须建立新体制,我看来,小平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而且也是一位优秀的建设者。 《时代周刊》认为:“无论是中国国内和国际社会,他都被认为是一位杰出的领袖。他在人生的最后岁月里顽强地让五千年的东方古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他致力为十二亿人民带来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并且要向西方世界证明,实行社会主义的中国一样可以取得和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出色的经济成就。”法新社表示:如果拿破仑的确说过“中国是一头睡着了的狮子”的话,那么邓小平就是将这头“睡狮”弄醒了的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d6a3c9e51e79b896802262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