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怀疑与学问 作者:顾颉刚

2023-04-15 14:33: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第18课 怀疑与学问 作者:顾颉刚 》,欢迎阅读!
顾颉刚,学问,怀疑,作者

18 怀疑与学问 作者:顾颉刚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当堂预习自主修炼

1.关于作者。 2.朗读。 3.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2. 朗读。

3.整体感知。根据阅读议论文的方法,朗读课文,做好圈点批注。

小组讨论,明确,归纳:

论证思路

中心论点:学则须疑。 论点一:怀疑在消极方面是辨别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也是在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古语提出“学则须疑”的

观点。 第二部分(第35段):通过剖析事理,结合实例来揭 示怀疑的必要性和内涵。 3段:通过对做学问的基础及其来源进行分析,并拿生活中实例和做学问类比,来论说做学问需要质疑。

4段:通过假设一种问题情境来具体阐释怀疑精神,就

1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由图片导入。关于《百子图》及考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组内互助 小组展示

讨论:

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梳理论证思路。




是不随便轻信,并指出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5段:通过正反说理和道理论证来证明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的重要性,也是对怀疑精神的具体论证。 第三部分(第6)通过承上启下的过渡语句总结怀疑精神的重要性,进一步论证怀疑也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拓展提高 高手展示 自主归纳 画龙点睛

探究本文的论证方法。

用了对比论证(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论证(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品析语言。

1.不能。因为人只有先怀疑才可能思索,只有思索才可能辨别是非,三个步骤是按人对事物进行怀疑时的先后顺序排列的,进行调换后就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了。

21不绝对。因为作者这里用的“一切”是由论述问题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调“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因为前面已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便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2)不能任意调换顺序。第一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所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前句所说的“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所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前面所谈的“评判”也是后面所说怀”“”“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

归纳: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学生课后完成。

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描摩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课文中第5段“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2.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归纳: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句。

课后积累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d7588e1b9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2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