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绍翁《游园不值》原文、译文、赏析

2022-12-06 03:09: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叶绍翁《游园不值》原文、译文、赏析》,欢迎阅读!
游园,译文,赏析,不值,原文

叶绍翁《游园不值》原文、译文、赏析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 作者简介 ]

南宋大诗人叶绍翁( 1200 年前后在世),南宋著名诗人,字嗣宗,号靖逸, 龙泉人氏。原姓李,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 1115 )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 后知余姚。建炎三年 1129 ),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 因赵鼎党事,被贬。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 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龙泉同乡进士、当朝参知政事(副相) 真德秀过从甚密。攻诗,尤擅七言绝句,属江湖派,然意境高远,用语新警, 非一般江湖派诗人之作。有《鄂王墓》诗: “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复堪怜。 如公少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漠漠疑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早知 埋骨西湖路,悔不鸱夷理钓船。 ”表现了南渡文士对国事的感慨,爱憎分明。其 《游园不值》诗: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红杏出墙来。 ”脍灸人口,成千古绝唱。其《西湖晚秋》诗: “爱山不买城中地, 畏客长撑层后船。荷花无多秋事晚,又随鸥鹭过残年。 ”在历代歌咏西湖诗中, 可谓上乘,颇得野趣。著有《靖逸小集》和《四朝闻见录》。后者记述南渡以 后朝野事,可补史传之不足,收入《四库全书》。 [注释 ]

游园不值:想游园没能进门儿。值,遇到;不值,没得到机会、没有遇见。 指没有见到园子的主人,没能进入园中。

应怜:大概是感到心疼吧。应,表示猜测;怜,怜惜、爱惜。 屐齿印苍苔: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印苍苔( 苍苔上印下屐齿印。苍苔,青苔。 小叩:轻轻敲门。

柴扉: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 译诗、诗意 ]

应当爱惜青苔不让屐齿把它踩坏,

我轻轻地敲着那扇柴门可是许久也不开。 然而满园的春色柴门是关不住的, 一枝粉红色的杏花已从墙头探伸出来。

趁春日天气晴好,外出会友。也许是园主人爱惜苍台怕我们踏上鞋印吧,我 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但这也没有关系,花园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那露 出墙外的一枝枝红杏已经泄

TI:


露了盎然的春色。 [赏析 ] (一)

门前长有青苔,足见这座花园的幽僻,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门很久,无人答 应,更是冷清,可是红杏出墙,仍然把满园春色透露了出来。从冷寂中写出繁 华,这就使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喜悦。

陆游《马上作》云: “平明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 色断,一

枝红杏出墙头。 ”与此诗后半辞意颇同。陆游在南宋诗名极大,江湖后 辈叶绍翁多半读过《马上作》而有所沿袭。在创作中,后人往往有类似和全同 前人的语句。这有两仲情况:一是无心偶合,一是有意借用。前者如蔡宽夫诗 话云: “元之(王禹 ?? )本学白乐天诗,在商州尝赋《春日杂兴》云: ‘两株桃杏 映篱斜,装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其子嘉 ?云: ‘老杜尝有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之句,语颇相近。 '因请易之。元 之忻然曰: ‘吾诗精诣,遂能暗合子美邪。 '更为诗曰: ‘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 甫是前身。 '卒不复易。 ”后者如文天祥《集杜诗自序》云: “凡吾意所欲言者, 子美先为言之。日玩之不置,但觉为吾诗,忘其为子美诗也。乃知子美非能自 为诗,诗句自是人情性中语,烦子美道耳。子美于吾隔数百年,而其言语为吾 用,非情性同哉! ”文天祥全集杜句以抒怀抱,这种文学现象当然是个别的,但 沿袭前人创造的某些境界、手法与语言,则是较普遍的。如果在沿袭中还能够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许还是应该受赞赏的。正因为如此,读者便从来有意忽 略晏几道《临江仙》中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是这位词人攘夺五代翁宏的诗 句以为已有;也不追究和苛责叶绍翁这首诗和陆游那首诗的后半何以如此相近。 广大文学爱好者这种宽容,值得专业工作者深思。(摘自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的《宋诗精选》) (二)

正是江南二月,云淡风轻,阳光明媚。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 想看看园里的花木。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 应声。这样敲呀,敲呀,半天也不见有人来开门迎客。怎么回事儿?主人真的 不在吗?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表苔被人嗝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果真如此的 话,那就未免太小气了!

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在他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的 当儿,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冲着人打招呼呢。诗人 快意地想道:啊!满园的春色已经溢出墙外,任你主人把园门闭得再紧,也关 它不住!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 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但是,后来 读者并不以这点儿为满足,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 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阴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名诗 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至于这种发挥是否符合诗人的愿意,那并不重要。因为诗歌欣赏也是一种艺 术创造,读者不妨凭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艺术趣味,扩展诗的意境,丰富诗的 含意,或者给诗句涂上比喻象征的色彩。对于这种现象,诗论家说是: 作者未 必然,读者何必不然? 读者的理解,有时是比作者还要高明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da655b4cc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4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