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培训资料

2022-04-30 10:08: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毛诗序》全文翻译及释义培训资料》,欢迎阅读!
诗序,培训资料,释义,翻译,全文

精品文档 【译文】

《关雎》,是讲后妃美德的诗,是《诗经》十五国风的起始,是用它来教化天下而矫正夫妇之道的。所以可以用以教化乡村百姓,也可以用以教化诸侯邦国。风,就是讽喻,就是教化;用讽喻来感动、教化人们。

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情感要用声音来表达,声音成为宫、商、角、徵、羽之调,就是音乐。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顺而欢乐,其时的政治就平和通畅;动乱之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其时的政治就乖戾残暴;亡国之时的音乐悲哀而思虑,其国民就困顿贫穷。所以矫正政治的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有什么比诗更近于能实现这个目标。古代的君王正是以诗歌来矫正夫妻的关系,培养孝敬的行为,敦厚人伦的纲常,淳美教育的风气,改变不良的风俗。

所以诗有六义:一叫,二叫,三叫,四叫,五叫,六叫。上面的(统治者)用来教化下面的(平民百姓),下面的(平民百姓)用来讽喻上面的(统治者)用深隐的文辞作委婉的谏劝,(这样)说话的人不会得罪,听取的人足可以警戒,这就叫至于王道衰微,礼义废弛,政教丧失,诸侯各国各行其政,老百姓家风俗各异,变雅的诗就出来了。于是变风国家的史官明白政治得失的事实,悲伤人伦关系的废弛,哀怨刑法政治的苛刻,于是选择吟咏自己情感的诗歌,用来讽喻君上,这是明达于世上的事情(已经)变化,而又怀念旧时风俗的,所以变风是发于内心的情感,但并不超越礼义。发于内心的情感是人的本性;不超越礼义是先王教化的恩泽犹存。因此,如果诗是吟咏一个邦国的事,只是表现诗人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就叫做;如果诗是说的天下的事,表现的是包括四方的风俗,就叫做,就是正的意思,说的是王政所以衰微兴盛的缘由。政事有小大之分,所以有的叫小雅,有的叫大雅,就是赞美君王盛德,并将他的成功的事业告诉祖宗神明的。小雅大雅)这就是四始,是诗中最高的了。

然而,《关雎》《麟趾》的教化,原是周文王时的(但只讲一个邦国的事,文王后来是天子,应该管理天下四方)所以(只能)记在周公的名下。,是说天子的教化自北向南。《鹊巢》《驺虞》的德行,本是邦国诸侯的,是先文王用来教化的,(文王后来是天子,应该管理天下四方)所以就记在召公的名下。《周南》《召南》,是规范衡量初始时的标准,是王道教化的基

《毛诗序》诗论观点

毛诗每一篇下都有小序,以介绍本篇内容、意旨等,后人称为《毛诗序》《毛诗序》是中国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论。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于诗歌的若干重要认识,可以说是从先秦到西汉的儒家诗论的总结。 其主要观点如下:

首先,《毛诗序》揭示了诗歌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艺术本质。其云:诗者,志之所之也阐明了诗歌创作的本源在于构成诗的内容,这与先秦时代就已产生的诗言志观点一脉相承。从中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毛诗序》出于汉儒之手,与儒家的整个思想体系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是融洽的,因而诗言志正逐渐被纳入到这一体系中而被经学化。不仅如此,《毛诗序》进一步提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观点,比较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表述,在这里的关系与内涵虽然没有得到明确的说明,但《毛诗序》认为它们是可以统一的。抒情之说,早先主要用在乐论之中,序文关于抒情观点的表述可以说袭自《荀子·乐论》或《礼记·记》。可知,序文的诗论中还留着许多乐论的因素,是因为它仍然是基于诗与乐的紧密相关性来认识诗的本质的。正因如此,《毛诗序》才汲取了乐论中的抒情说作为先秦以来言志说的必要补充。如果联系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整个发展史,就会意识到这一补充是多么有意义。

其次,《诗大序》基于儒家的视角,特别重视以政教为核心的诗的社会作用。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云云,正是指诗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序文已认识到这种教化作用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所以说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不过,序文将情感作用(动天地感鬼神云云)与社会作用都夸大了。由于诗歌被视为一种教化的工具,《毛诗序》看来,《诗经》中的每篇作品都是对某种教化观念的隐喻, 如以后妃之德解《关雎》,这就未免牵强附会。同时,序文认为政治与诗歌既然是不可分的,那么时代政治之盛衰自然对诗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因而提出了变风变雅之说。后来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运交移,质文代变,这与序文的观点是相通的。

再次,序文提出的六义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后人对六义的具体解释不同,却大体上都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而赋、比、兴是诗的写作手法。文中没有对赋、比、兴作具体的解释,却为后来的诗歌刨作论提供了极富启示性的一组范畴。序文对风、雅、颂作了重点阐发,其间所贯穿的浓厚的政教意味与全篇的基调是一致的。文中提出主文而谲谏要求诗歌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达到讽谏的目的,这显然是儒家的温柔敦厚诗教观的另一种表述。不过,这一要求与艺术创作要求委婉含蓄却有相通之处。所说发乎情止乎礼义,在指出诗歌的抒情特征时,更进一步要求情感抒发严格接受儒家道德教义的规范。这一观点对后文学的影响很大,也很复杂。

总之,《诗大序》不仅仅是一种总结,对后来文学观念的发展,更是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这种影响很复杂,既有积极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毕竟构成了儒家诗学传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精品文档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df05629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8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