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诗人孟郊的两则传奇故事

2023-01-21 17:02: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朝大诗人孟郊的两则传奇故事》,欢迎阅读!
孟郊,传奇故事,唐朝,诗人

唐朝大诗人孟郊的两则传奇故事

瓦西里孟 母命难违

孟郊少年时遭遇到了人生三大不幸之一,父亲去世了,家中只剩下孤儿寡母。孟郊与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非常清苦。好在孟郊聪明好学,尤其是酷爱诗歌,只是性格有些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四岁时,安史之乱爆发,别看孟郊人不大,可对村子里人和事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叛军为非作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百姓简直活不下去了,这一切都在孟郊小小的心里留下了阴影。

对于孟郊的母亲,我们没有更详尽的史料可查。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孔子的“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读书做官”的传统观念对他母亲的影响非常之大,根深蒂固。只有读好书,才能去做官,而只有去做官,才最划算。

公元792年,孟郊和好友韩愈和李观一起参加了科举考试。韩愈和李观同时考中进士,就孟郊名落孙山。孟郊心里好不服气,论写散文,他不如韩愈,韩愈被称为“百代文宗”,可论作诗,他孟郊不比他差呀。韩愈一再鼓励孟郊,劝他要相信自己的实力,韩愈的确也很欣赏孟郊作诗的天赋。于是,次年孟郊第二次去应试,谁知道,他又一次榜上无名。这回他感到无地自容,没有脸面回村子见父老乡亲了。

公元796年,孟郊已经四十六岁了,估计他也不会去参加什么科举考试了。但是,史书上讲,孟郊奉母命第三次应试,考中进士,顿时感到扬眉吐气,随即东归,告慰母亲。真性情的孟郊当即赋诗一首《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要不是孟郊的母亲劝他、逼他去应试,他孟郊哪能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又怎么能写出如此豪放抒怀的诗呢?孟郊《登科后》表达了下面的意思:

往日过得太过窝囊,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如今,我可算是挣脱


束缚,可以让思想自由飞翔了。我还要借春风骑快马,在大道上飞驰,只要一天,我就能欣赏完长安城中的鲜花。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郊哪里是四十六岁的中年人呀,他所宣泄出来的完全是风华少年的那种奔放热情的情感。然而,孟郊的母亲并不满足于现状。

公元801年,孟郊都已经五十一岁了,又一次奉母命至洛阳应铨选,被选为今江苏省溧阳县尉,即相当于今天的县公安局长。“铨选”是什么意思?“铨选”就是考核才能、资历,授予官职。这难度估计也不比科举考试容易。由此不难想象,孟郊虽然五十一岁了,那也得听老母亲的话。母命不可违呀!

然而,孟郊在县公安局长这个职位上却没有遵从母训,而是放任自我了。前面讲过,王之涣也曾经任过县公安局长。那可是如鱼得水,做的风生水起啊。王之焕尽职尽责,体恤民情,深得民心,百姓感恩不尽。而这个孟郊却是辜负了老母亲的一番苦心,不善理政,不务正业,一心扑在写诗填词上,导致县太爷如实禀告上级,派人来顶替孟郊,孟郊的薪水一半给了此人。结果,孟郊一家的日子更加贫困潦倒了。

老年顿悟

《游子吟》这首诗不是孟郊年轻时所写,而是在他“五十知天命”的年纪所写。年过五十的人要么功成名就,要么财富等身,要么就是一事无成。孟郊命很苦,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家里失去了顶梁柱,加上孟郊还有两个弟弟,孤儿寡母,可想而知,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家里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别提多困难了。可是,孟郊母亲很是坚强,没有抛弃这几个孩子。毕竟母子情深呀。一方面要把孩子们养大,另一方面不能荒废了他们的教育学习,这就是真正的母爱!因为她小时候知道,孔子曰:“学而优则仕”,好好学习,就是为了读书做官。只有入朝做官才能做到家里不愁吃不愁穿。比起在黄土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农民来,那朝廷里的官员自然强百倍。不用讲现在的大道理,千百年来,“读书做官”的传统观念在中国广大的农村老百姓的思想里早就扎了根。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df2290d38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