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2-08-15 09:13:3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词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欢迎阅读!
物理教学,诗词,应用

诗词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尤其中国古代诗词是世界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永远放出光彩;我国历代的贤人墨客为诗词宝库留下了巨额财富;有很多折射出灿烂光辉哲理,成为现代教育教学、传播文明、理解科学道理的重要基石。物理作为一门科学课程,顾名思义就是探究声、光、电、热、磁等自然现象最基本的内在规律,而文学又恰恰以描绘自然现象、借景抒情作为其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尤其是古典诗词,它往往无意识的借助物理知识背景来描摹物态、阐明事理。因此如果教师能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引用这些诗词,则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尤其是在物理概念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插入古诗词和歌词,有时会起到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作用。

本人就文学诗词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利用诗词创设物理情境,导入物理概念

利用古诗词刨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因势利导引入概念。

例如,讲授分子动理论的概念时,引用林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学生问为什么会有暗香浮动,稍作讨论后可顺水推舟引入分子动理论,可谓水到渠成。

再如,讲授相对运动、参考物的知识前可引用电影《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歌《红星照我去战斗》中小小竹排江中游、魏巍青山两岸走,前句是水或岸做参照物,后句是以船作为参照物。毛泽东的诗词《送瘟神》中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坐地日行八万里, 天遥看一千河……” “坐地日行八万里是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是运动的。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为例,要求学生指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参考物是船。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参照物是日,许多古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生动形象,通过古诗词引入物理概念进行讲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诗词帮助理解记忆概念

物理概念繁多、表述严密,且部分不太好理解,学生因此望而生畏,若借助于对相关古诗词的欣赏和分析,可使学生消除畏难情绪逐渐接受和理解概念。

例如,分析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时,用朱熹《泛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向来枉费推移力,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

狼。”“会挽雕弓如满月是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这在理解了古诗词含义的同时亦即理解了相应的物理概念。

再如,讲授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引入高骈的《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人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这样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在自然界中的呈现加深理解其规律。

又如,理解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和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现象时,分析风为什么能掀翻屋顶原因,可将唐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介绍给学生。同时进行受力分析,阐明道理,一举两得。而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时,用苏轼的《花影》:重重迭迭上遥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形象大于抽象,理性源于感性。 三、利用诗词深化和应用物理概念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掌握不是靠死记硬背,不是靠生吞活剥,而是靠深刻理解,靠有机吸收。 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后,对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可使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对光的反射、力的作用效果等概念得到深化和升华。 再如,朱元璋的谁把青红线两条、和风细雨挂天腰,毛主席的谁持彩练当空舞如果没有一定的光学知识,就不会对诗中意境有深刻的领悟;反过来,在欣赏和领会的同时也是对光学知识、力的作用、能的转化在认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再如,学习物理后,同学们知道了一些时空概念,再重温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说的是作者和船在空间运动,西辞白帝城,东抵江陵府,乘船顺流而下,在阵阵猿鸣声中,身处轻舟,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迎面扑来。好一幅人舟共融于大自然的山水画,令人心驰神往。在这幅面中,我们可以领悟时空概念、相对运动概念、声的概念、力的概念。诗仙未曾想到会给后人留下一章绝妙的物理教科书。在进行能的教学时可引入唐朝诗人杜甫的诗作《登高》中的两句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物理学角度来说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的运动是相对于地面或者树木而言的;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流水是在重力作用下,从高处流向低处,在此过程中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四、利用文学诗词进行素质教育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物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批判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古诗词在这些方面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如,学习物态变化时可利用元稹《西归绝句十二首》寒花带雪满山腰、著柳冰珠满碧条可先要求学生归纳诗中出现的一些物态变化,再要求学生比较区分它们的异同。

再如刘长卿《狱中狱中闻收东京有赦》壮志已怜成白首,馀生犹待发青春。风霜何事偏伤物,天地无情亦爱人。当学生学习了凝华概念,对其现象及其形成原因有初步了解后,可要求学生用批判的态度去欣赏鉴别,并说明文字毕竟不是科学,它可使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这对强化物理概念,提高教学效率是大有益处的。

再如,在学光学中光的反射时,可引用唐诗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静正直方为道,原来退步是向前。也可引入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天成像在水中,对反射成像理解,更揭示出做人的道理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陆游)为什么城市的现代化、工业化程度越高,城市与郊区的温度差越大?要求学生从学过的知识入手,分析归纳出现象存在的原因及改变此现象的措施。学生经过讨论和思考后是可以从比热、对流、蒸发吸热、机器放热等方面得到答案。 五、自创诗词锦上添花

本人从事物理教学工作多年,业余爱看一些古代诗词书籍,能够咏颂一些名句名段,也能够写点关于物理知识方面的诗词。在课堂上加以应用,激发了学生兴趣,为课堂教学增添了不少色彩。

如本人讲汽化和液化一节时,在导言时我编了一首诗,雾锁群山看不开,叶上露珠一夜来,待到阳光穿云透,露去雾没你能猜?这里包含着液化和汽化知识,露是雾的液化现象,去雾没是汽化现象。学生非常诧异,老师是你写的吗?我笑了。

再如,在讲声现象时,我吟诵了自己作的一首关于声传播知识的诗,饮马鱼惊水,春雨响春雷,静听人肺腑,震前家禽飞。这里包含了声音的震动、传播介质、地震产生次声波等为


枯燥单调的文字激活了灵性。为了讲好光现象这节课,本人作了一首对自然现象的描写诗:松影入池鱼上树,柳荫铺路马蹬枝,彩虹飞悬风雨后,明月圆缺各有时。通过静、动的描写和对自然现象的呈现,为我们展现了一副水中、陆地、天上、夜月美好静怡和谐的画面。通过水中的树影、鱼,马踩到柳树的倒影,雨后的彩虹、月缺月圆,蕴含着光的反射、折射、光的色散和光的直线传播。不仅展现知识而且散发文学诗词美,使学生眼前一亮,学习物理还能领略诗词的文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还能有助于文学修养,更能巩固知识。

课堂教学中如果能用诗词对知识加以总结和概括,不仅有助于理解和消化知识,更能便于记忆,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如我在讲浮力时,结尾用了一首自创诗加以总结:方向是竖直向上,大小重力减称量,原因上下浮力差,形状深度不影响。再用一副对联:只看排开体积无定论,再观液体密度定浮沉。通过诗和对联,对浮力产生原因、方向、计算、浮沉进行了总结。 总之,把有关物理知识的诗词运用到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得到学习兴趣的同时,更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对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一种发扬。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e6814beea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b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