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鉴赏

2022-12-05 11:13: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鉴赏》,欢迎阅读!
柳宗元,浩初,京华,上人,鉴赏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鉴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此诗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前两句以剑喻山峰,谓其割人愁肠,割”字照应上句“剑铓”的比喻,突出作者愁苦之深;后两句由峭拔似剑铓的群峰进一步产生出一个奇特的幻想,期望身化千亿,上诸峰以望故乡。全诗因景生情,融情入景,想象奇特,比喻新颖,作者谪居的愁苦与望乡的悲哀在短短二十八字里表达得深挚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注释

①选自《柳河东集》“浩初上人”,潭州(今湖南长沙)人。是从临贺到柳州会见诗人

②剑铓:剑锋。苏轼《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诗有“割愁还有剑铓山”。自注云:“柳子厚云:‘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皆岭南诗也” ③若为:怎能 译文

海边的山峰如同剑锋,在这悲秋的季节,处处都感到它在刺痛我的愁苦的心肠。如果把自己的愁肠和身子割成千万份的话,分散在峰头上定能看到故乡。 赏析

柳宗元这首诗,给读者的印象是:诗人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埋藏在心底的郁抑之情,不可遏止地尽量倾吐了出来;它的抒情方式,是属于严羽《沧浪诗话》里所说的“沈著痛快”一类。这在唐人绝句中是不多见的。

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后,一直怀友望乡,愁思郁结。为了排遗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真是“登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湘口馆》)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寄给京城长安亲友,以表达对他们强烈的怀念之情。 首句写登山所见的景象。“海畔尖山似剑铓”这是描写柳州四野群峰的峻峭。“似剑铓”,真是形象可怖,令人惊心动魄。但这并非夸张之词,而是写实,是贴切的描写。柳州一带,千山林立,多拔地峭竖,有如桂林。苏轼说:“仆自东武适文登,并行数日,道旁诸峰,真如剑铓。诵子厚(柳宗元的字)诗,知海山多奇峰也。”苕溪渔隐胡仔也说:“余两次侍亲赴官桂林,目睹峰峦奇怪?'海畔尖山似剑铓'之句,真能纪其实也。 第二句紧承上句,触景伤怀:“秋来处处割愁肠”。秋天是万物由盛而衰的季节,天气萧瑟,树木凋零,容易惹动愁思,所以古人多有悲秋之词,诗人此时此刻,更是如此。“割愁肠”一语,是由“似剑铓”的比喻所产生联想。似剑铓的尖山,在萧瑟的秋季里,“一身去国三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的逐客来说,确是觉得有如锋利的宝剑在割自己的愁肠似的。人的愤郁绞痛由此可见一斑。 三、四两句由峭拔似剑铓的群峰进一步产生出一个奇特的幻想:诗人希望能有一个变身法,将一身变化作千万个身,以便“散向峰头望故乡”。这虽是一种幻想,却把诗人希望重回京城和怀念亲友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真切强烈,形象生动。

这首诗前两句比喻新颖贴切,后两句设想更是奇特,但都是从实感中产生,并非凭空诞想,所以读来既新鲜又真实感人。 此诗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样,都是寄怀之作,通过登临所见,触景伤情,抒发怀念友人和故乡之情,只是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所不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七律,诗中托景抒怀,曲折传情,意在言外。这首诗是七绝,诗中熔情入景,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内心中隐情,表现得鲜明突出。二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诗题标明“寄京华亲故”“望故乡”而“寄京华亲故”,意在诉说自己惨苦的心情、迫切的归思,希望在朝旧交能够一为援手,使他得以孤死首丘,不至葬身瘴疠之地。 苏轼论唐人诗,以柳宗元和韦应物相提并论,指出他们的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见《书黄子思诗集后》)士祯也说:“风怀澄澹推韦柳。“简古”“澹泊”或“澄澹”,乃是柳诗意境风格的一个方面,虽然是其主要的方面,但并不能概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eaabedd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2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