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译文、赏析

2022-03-20 04:54: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译文、赏析》,欢迎阅读!
鹳雀楼,译文,赏析,原文,王之涣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译文、赏析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①, 黄河入海流②。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③。 [ 作者简介 ]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陵。太原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 受人谤毁,去官

归乡里。家居 15 年,又为文安郡文安县尉,在任所去世。

王之涣 “慷慨有大略 ,倜傥有异才 ”所,作从军、出塞等歌诗 “传乎乐章,布在

”(靳能《王之涣墓志铭》),七绝《凉州词》和五绝《登鹳雀楼》(《国 秀集》署为朱斌所作)是代表盛唐诗风并为古今传诵的名作。他与著名诗人王 昌龄、高适、崔国辅等都有唱和。高适曾在《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 一诗中称其 “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 ”,对他极表钦佩。唐人关于旗亭画壁的故 事,也记载了他的诗在当时所受到的赞誉。王之涣诗今仅存 6 首,《全唐诗》 收录。事迹见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及《唐才子传》、 《唐诗纪事》。 [注释 ]

这句描写太阳慢慢下山时的景象。

这句写在楼上看到黄河奔流远去,眼前仿佛出现了它注入大海的雄伟 景象。 穷:穷尽。这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 登。它也含有比

喻的意思。今天我们还可以赋于它以新的含义:要有更多的知 识,更大的成就,为人民服务得更好,就必须作更大的努力。 [译诗]

落日依傍着中条山沉下了西天,

黄河东去一直奔向大海无法阻拦。 要想把视野拓展得更宽更远, 你就必须向更高楼层登攀。

[说明 ] 唐代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的名胜。楼在西南城上,高三层。它的东南是 中条山,西面可以俯瞰黄河,因常有似鹤的飞禽鹳( GUN 灌)雀栖息在上面,

所以叫鹳雀楼。这首诗境界开阔,精神积极向上,虽然前两句和后两句都是对 句,却自然流畅。这是一首被传诵的很有名的小诗。

[赏析 ]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 期人们积极向上的


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 ”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 “黄河入海 ”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 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 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 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 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 向,流归大海。这

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 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 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 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 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 “白日 ”,这是写 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 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 “白日”的奇景。至于 “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 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 还处于瞬息多变的

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 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 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 “定格 ”,不是被珍藏的化 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 ”, 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 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 “更上一层楼 ”。“千里 ”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 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 “欲穷 ”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 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 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 “楼 ”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 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 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 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 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 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 “景入理势 ”。有人说, 诗忌说理。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 中不能揭示和宣扬

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 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 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 的绝句。前两句 “白日 ”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 “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 “依”与 “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 “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 骨高故也。

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 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 “正正相 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 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 熟的。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 742)盛唐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 祖迁今山西绛

县。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 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


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 塞风光著称。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 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 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 “皤发垂髫,皆能吟诵 ”;诗中的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 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eb7a69675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5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