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二疏

2022-08-23 16:17: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咏二疏》,欢迎阅读!
咏二疏

咏二疏

魏晋:陶渊明

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 借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 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 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 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 离别情所悲,余荣何足顾! 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 厌厌阎里欢,所营非近务。 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 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 放意乐余年,遑恤身后虑! 谁云其人亡,久而道弥著。 译文

天地四时自运转,完成功业当归还。 请问东周未世后,几人能把其意传? 放眼汉代朝廷内,二疏举止可称赞。 欢快高歌返故乡,告别太子长辞官。 皇朝官吏皆出送,华贵轻车填路问。 悲叹之情为送别,荣华富贵岂足恋! 德操高尚感行人,贤哉之誉岂一般! 乡里安逸相聚欢,经营之事不简单。 邀来故老促席坐,饮酒共将往事谈。 儿女关心遗产事,疏广晓谕出清言。 纵情享乐度余年,死后之事不挂牵。 谁说二疏已亡去?日久其德更粲然。 注释

二疏:指疏广与疏受,汉宣帝时兰陵(今山东省枣庄市东南)人。疏广任太子太傅,其侄疏受任太子少傅,任职五年;疏广认为名已成立,不离去恐有后患,便与疏受一道辞职还乡。当离去时,公卿大夫等送行者车百辆,观者皆叹日:贤哉二大夫。皇帝和太子送给二疏很多财物,他们还乡后便以赐金日与亲友宾客宴饮共乐,而不留金为子孙置办房屋田产。事见《汉书·疏广传》。

大象:指天,大自然。《老子》大象无形。又:执大象。王弼注:大象,天象之母也。转:运行。

借问:请问。衰周来:自东周末期以来。 趣:旨趣,意旨,道理。

游目:随意观览,这里是放眼、回顾的意思。 复:再,恢复。此举:这种行为,指功成者自去 高啸:犹高歌,形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长揖():旧时拱手高举,自上而下的相见或道别的礼节。《汉书·高帝纪上》:郦生不拜,长揖。诗中是指辞谢。储君傅:指太子大傅与太子少傅的职位。储君:太子。 饯(jiàn)行:以酒食送行。倾:尽。

华轩:华贵的轻车,指富贵者乘坐的车子。盈:满。《汉书·疏广传》: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指饯行),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辞决而去。 余荣:剩下的荣华。即指二疏所辞去的官职俸禄。

胜:盛大,佳妙。贤哉岂常誉:《汉书·疏广传》:道路观者皆曰:贤哉二大夫!或叹息为之下位。 常:普通,一般。

厌(yān)厌:安逸、安详的样子。《诗经·小雅·湛露》:厌厌夜饮。毛传:厌厌,安也。阎里:乡里。

近务:眼前之事,指日常平凡的事情。 促席:接席,座位靠近。表示亲近。延:邀请。

挥觞(shāng):举杯,指饮酒。道:叙说。平素:指往日的事情。

问金终寄心:指疏广的子孙托人间疏广,给他们留下多少钱财以置办房舍田产。寄心:藏在心中的想法,关心。

清言:指疏广所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等语。晓未悟:晓谕不明白的人。

放意:纵情。余年:剩下的岁月,指晚年。

遑(huáng)恤()身后虑:哪有闲暇考虑死后的事。遑:闲暇。恤:忧虑。《诗经··谷风》:遑恤我后。《笺》:追,暇也。恤,忧也。 其人:指二疏。道:做人之道,指清操。 弥:更加。著:显著,昭著,指广为人知。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大致有两说:一说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之后不久,约在永初三年422年)陶渊明五十八岁;一说约在东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年)《杂诗十二首》写作时间相近,陶渊明五十岁。

赏析

此诗内容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头的六句,为作者对二疏实现功成者自去之目标的积极评价;第二部分是继之的八句,是作者根据史实描写二疏辞官回到乡里的场面;三部分开头八句笔法一转,描写二疏归乡后所过的自由自在的日子,以及他们不屑于近务而每日邀请在一起饮宴的情景,接着告诫亲族不要过分关注钱财之事,最后以二疏所奉行的经过时间的洗礼仍闪耀着光辉作结。

此诗在陶渊明的作品中不算很重要,但仍大有意味。诗的写法基本是敷衍史传,这本是咏史诗的老传统,班固《咏史》以下,作品指不胜屈,陶渊明的高明之处在于据事直书,而寄托之意自见。当然,陶渊明也有自己的选择和重点,他固然关注二疏的功成身退,似有自喻之意,而重点并不在此,诗中尤其强调的是疏广放意乐馀年,不让子女当啃老”——这也曲折地表达了他本人的人生态度。


诗中写得最传神的是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这四句。疏广之问金是为了寄心不同于一般的查账,他的意思一时未被其族人理解,因此有必要言晓未悟问金,即指《汉书·疏广传》所载:数问其家金馀尚有几所。查询还剩下多少钱,是为了把它花光。此事最能表现疏广的风流旷达与深谋远虑。金钱在实际生活中大有作用,关键要看怎么弄钱、怎么花钱。疏广的那一大笔钱来自皇家的恩赐,来路是光明正大、完全合法的,不打算留给子女,则是怕他们因此而损志、益过——他为下一代考虑得很深远。陶渊明最重视的正是疏广拿来开导未觉悟者的那十六字清言

陶渊明也是不忌讳谈钱的,《宋书》本传载,陶渊明很明确地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归隐也得有一定的本钱。他在《归去来兮辞》的序里说过,到彭泽去当县令,就是想弄点公田之利来喝酒,说法比较风雅,而不讳言过日子要花钱。然而他同疏广一样,也不打算给子女留下多少钱——事实上他也没有什么钱,想通这样的道理就显得更为必要。

其实,在陶渊明之前,西晋诗人张协已先写过一首咏二疏的《咏史》诗:昔在西京时,朝野多欢娱。蔼蔼东门外,群公祖二疏。朱轩曜京城,供帐临长衢。达人知止足,遗荣忽如无。抽簪解朝衣,散发归海隅。行人为陨涕,贤哉此丈夫!挥金乐当年,岁暮不留储。顾谓四座宾,多财为累愚。清风激万代,名与天壤俱。咄此蝉冕客,君绅宜见书。张协也是根据《汉书·疏广传》加以敷衍,他也关注到多财为累愚这样的道理,内容与陶诗大同小异;但二者之间尚有细微的差别。一是张诗多有教训别人的气味,与陶渊明的读书得间、与古人共鸣有所不同;二是张诗大抵平均使用力量,完全按史传材料敷衍,看不出独特的心得和立言的重点。当然,张协是很优秀的诗人,其人被钟嵘的《诗品》列入上品,称为旷代之高他这首诗曾被收入萧统《文选》但其水平离陶渊明的《咏二疏》尚有一定的差距。

陶渊明

陶渊明352365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ec3f02174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1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