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2)

2022-04-15 21:34: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2)》,欢迎阅读!
苦旅,摘抄,笔记,读书,文化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2)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摘抄

再乘船去那个三峡吧,离开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刘备罢了。也许三峡之流正是为了这两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争流着。放眼现在,三峡大坝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国人逐渐满足了自己对能源的需求,这无不是三峡的功劳。无论怎样,三峡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点儿跌宕而已。对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无休止的,那是因为人生也是个无休止的边界。就正如智者说“不在乎你拥有多少钱,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钱”。同样不在乎你有多聪明的头脑,就在乎有多少有内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

[扩展阅读] 《文化苦旅》评价 综合评价

20世纪90年代初,《文化苦旅》以独特的“身姿”横空出世,给当时的散文领域吹进了一股新鲜的旋风。直至今天,尽管各界对余秋雨其人其文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文化苦旅》却很少有外界的非议与质疑。其原因在于《文化苦旅》走出了往昔散文的靡靡之音,以一种大手法书写历史、感悟人生,重点突出对“人”的思考,以悲悯情怀书写传统文化中的各种症结,尽管也难以找到完美的答案,但给人以厚重、以沧桑,以震撼、以启迪。同时他又以饱含深情的笔触、不拘一格的形式来叙事、来抒情,博得了外观上的审美愉悦。

其他评价

《文化苦旅》畅销,并且成就了“文化大散文”风潮,主要还是因为《文化苦旅》自身的文本价值:

1、摆脱了传统散文过于琐碎的写作视角,而以宏大的中国历史文化为创作背景,在历史长河中,寻找到人类穿越时空的情感结合点,选取的内容题材又紧扣现代人极其关注并能建立感情联系的事件和人物,并赋予人生命运的关注和终极体验。

2、作为散文,《文化苦旅》每篇篇目都比较长,很容易产生阅读障碍和心理疲劳。但是,作者长期从事戏剧文学教学,具备很强的说故事能力。再长的篇


章,读起来都很轻松,从没有读不下去的感觉,关键在每一篇散文里都隐含着一个简单的故事结构,人物事件简单,脉络清晰,有的人物事件本就是读者都知道的,不过是作者以他的方式重新解读和演绎,让阅读者顺着故事脉络进入,循着故事情节展开,这恰恰符合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

3、讲究细节描述,追求细节表现的真实和美感,在许多篇幅里,只是一个很简单的经历和故事,一个原本简单的故事就上升到了艺术审美的层次。 4、作者所有的写作,都建立在自身经历和体验的情感基础上,有的事件是他本人亲身经历,有的历史故事中,他会虚拟一个大“我”,从一个简单的人生经历到一个民族的大事件,都离不开写作者自己的情感对位。

5、余秋雨拥有独特的语言表现力和节奏感,他的文字非常感性,很适合他想表达的内容和想说的故事。恰恰这种语言节奏和说故事的能力,最容易打动广大的读者,尤其是大众读者。

此外,《文化苦旅》能有如上所述的效果,也同余秋雨当年的创作状态有关,以多年的生活和文化积累为基础,放松的心境,非功利性写作,这些书后面的因素,也许是最能打动我们的内在原因。

当然,《文化苦旅》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不少人批评的过于煽情,语言太甜等。但瑕不掩瑜,作为一个时代的优秀作品,不但创造了一个纯文学图书畅销的典型案例,更是给散文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成功范本。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ec51105e2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2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