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价标准的几点认识

2022-08-06 22:45: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价标准的几点认识》,欢迎阅读!
一堂,活动课,健康教育,认识,评价

对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价标准的几点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

受、体验、思考、感悟而获得心理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的课程。 究竟怎样的一堂课才算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主题明确,活动层次分明

好的心理课,简洁、内容不复杂,只围绕一个主题有层次地开展活动。

人人都是主角,没有旁观者

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好课的最基本特点。心理活动课程的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个个都有体验。心理活动课程设计的活动应尽可能是每个学生都有任务的团体活动,如学生纸笔活动、小组案例探究活动等都是很好的形式。

学生活动为主,注重体验

好的心理活动课顺应学生心理成长规律。学生的成长依赖于自身的经验与体验。在心理活动课中,许多教师为了教给学生一些心理知识与方法,会不知不觉地采用讲解、灌输的方式。但是,学生心理的成长,如果没有内在体验,很难认同与内化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因此,心理活动课要真正坚持活动为主,注重感受,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一些自我发展的方法。 让学生体验建构,有多种活动方式: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体验,如“假如你碰到这种事情会怎样做?”这种方式使学生以一种旁观者的眼光看问题,进行客观、全面的思考;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想像成情境中的角色,进行移情体验。

通过游戏活动,如团体游戏、角色扮演、团体训练活动等,让学生在现场活动情境中体验。

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感受才最真切,对他们的影响也最大。惟有如此,学生才能亲历“做到—悟到—知道”这一心理成长过程。

尊重、聆听,教师价值中立

好的心理课,课堂氛围宽松、自然、真实,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心声,教师认真聆听学生的心声,学生愿意说出心声。哪怕学生说出的想法中有些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错误的,教师也能认真聆听。

这样处理,教师聆听到了学生的情绪,对学生采取了尊重、理解和支持的态度,此时再进行教育就有了学生可以接受的心理基础。而且,教师没有简单评判学生想法与做法的对错,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自己去讨论、思考,让学生有自我教育的空间。

学生能勤动脑、会思考

一堂好的心理课要注重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心理健康教育标的达成,需要教师有效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学会思考是学生心理成长的标志。 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人我之间思维方式的不同,思考不同思维方式对人产生的不同影响。

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有些问题是因为缺乏移情与换位思考造成的,如针对合作伙伴之间常见的矛盾冲突,通过让学生互换角色扮演,尝试从他人的角度进行思考,可以转化思维方式,有利于心态的调整。

学生能联系自己的情况进行反思。每一项活动设计要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必须通过联系学生自身实际,使学生思考自己的心态,学会自我调节,如让


学生“回顾自己曾经与人合作成功或失败的一次经历,想一想你当时是如何做的?如何想的?”借此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心理困扰或经验,调整自己的心态。

重视分享交流,善于利用学生资源

好的心理活动课要体现学生智慧的流动,通过“点”“线”“面”的交流使学生的智慧在集体中得到共享。

心理课堂中的“点”是指每个学生。每个学生都要在课堂中进行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这种分享有时在全班进行,有时在小组内进行。

心理课堂中的“线”即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参与活动之后,通过分组讨论交流,互相分享交流内在体验,以便获得更多的心灵碰撞机会,从彼此的经验中获得成长。当学生有疑问时,教师可与学生对话,共同探讨,启发学生思考。

心理课堂中的“面”即把握全班学生的整体情况。例如,在小组讨论之后,小组派代表以板书、口头、表演等多种形式向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家讨论、交流的结果,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又如,教师在对“体验合作”主题教学活动进行小结时,对学生所认为的“合作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合作顺利要注意哪些事项”的各种答案进行归纳,并在课堂结束时用作结束语的一部分。 教师一定要及时总结学生的智慧,并加以归纳,使之成为课堂学习的具体成果,这可以极大鼓舞学生的积极性。

重实践练习,学以致用

最好的行动是立刻行动。一堂好的心理活动课,在学生有了一些收获之后,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心理践行能力。

通过真实的学习任务践行,如学生在学习了合作的技巧之后,教师给学生小组分配任务,让学生马上去进行尝试,学以致用;通过模拟问题情境、角色扮演践行;布置实际生活的作业等。

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时常会遇到困扰,这些困扰的解决最终要靠学生自己。此,教师在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将所感悟到的方法用于实践,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1ed64d5caf45b307e971973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