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品与现实的关系

2022-12-25 01:31: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欢迎阅读!
现实,关系,作品

浅谈作品与现实的关系

作者:郑晓微

来源:《丝路艺术2018年第02

要:作品既是反映现实,又是超于现实创造。从现实基础上出发,对现实的客观感受来达到某种意义,进而显现在作品之中。而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感受,主观感受和客观感受,这些基于现实中并超越现实中来的作品,赋予了独特的中心思想。如一件大型的雕塑,或是商业,或者宗教含义,都是对现实的需要作出的成象。更别说是从作品中读出文本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作品;现实;艺术;杜尚《泉》

我们都知道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既是简单又很复杂。海德格尔说一件作品脱离了它的场景就不再是作品。从大体来说,作品反映于现实,现实对作品具有成象作用。陈嘉映的《从作品到文本中》中写道:作品不只是反映现实,所有的作品都是创造,我们不是从现实出发达到意义,而是从意义出发达到现实。就如亚麻布羊毛刺绣作品《哈斯廷之战·诺曼入侵者渡过海峡》,这件作品灵感基于对诺曼国王威廉占领英格兰的事件而进行创造。意义角度来说为了纪念具有故事性从而让作品叙述事件并呈现出装饰趣味,从而演变出由英格兰传统绘画风格为罗马式风格。那么,我们难道就可以说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是作品直接到现实?做个极端的假设,如果所有的作品都是直接反映现实,那么我们就没有意义去创造作品,直接可以现实称为作品。所以,作品需要与现实有一定联系,也有一定的差别性。那如何理解作品与现实的关系? 从根本上来讲,任何的作品都是创作者在客观的生活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产物,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文学作品中的小到散文随笔,大到文学巨著都是如此。从《从作品到文本中》提我们一般不把所有的娱乐活动、思想活动及其产品都叫作作品。那我们则要好好思考何为作品?正如我们所讨论的杜尚德《泉》,1917年,杜尚在独立艺术家协会展览出《泉》引发的争议。它既可以看作是艺术品,也可以看作是现实生活用品。从功能使用上来分析,他的这个创作贴近人类的生活并在此上加以精神的升华。当时,瓦尔特·阿伦斯伯认为杜尚此举是为了让人注意小便器的光洁透白的美。从艺术观念上来说,杜尚的小便器是对一切传统观念彻底的否定与批判。从艺术意义上来讲,它的作品赋予了极端的批判主义精神,为此后的艺术流派开阔了更宽广的发展前景。

正因为如此,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又离不开现实生活。作品其自身含义高于现实生活,更具有艺术的魅力所在。在创作作品以某种特定的形象,此类形象存在于不同显示生活中的现象从而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体现了作品与现实特殊的存在美和审美情感。现实生活影响了作品的思想情感和创造风格。作为各门艺术形式的历史都有一些批判的时代。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到艺术的最首要的任务之一一直是创造一种只有后来才被完全满足的要求。马塞尔·杜尚创作的《泉》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在当时他的艺术观念超前不被同行的艺


术家所认可,但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完全满足了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他用这个作品向当时的人们提出了何为艺术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有都远?此后这件作品逐步被人所理解,從中阐释出的意义更加的深远,并打败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两部作品成为20世纪最富有影响力的作品。可见,社会生活作为艺术作品创造的课题,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的丰富的素材和灵感。现实对作品本身的情感表达和创造风格产生了深刻的意义。在中外艺术史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陈嘉映认为深刻的作品无论有多么重要的当下现实意义,它都不自限于意义的阐发。 约翰伯格用关注感觉世界谈论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自己看待对方的方式,可进一步肯定对自己的看法。那么我们要怎么看待作品与现实的关系?观看先于言语,我们挂看事物的方式,受知识与信仰的影响。影像是重造或复制的景观。每一张影像都体现一种观看方式。如今,谈论杜尚《泉》怎么看待它的作品,从作品的背景,作品的存在的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去观看它,反而会得出与他同时期批判者和支持者不同的看法。就像莎士比亚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一套属于自己ideas观看方式,对作品的解读也是如此。我们通过它与现实的关系从而判断探讨其内在的艺术价值。从作品到文本我们需要去解读,而文本具有两种特点,一是时空间隔。二是缺少直观性。反之,作品则最能体现时空性和直观性。比如当代艺术作品中的装置艺术,直观的反映了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进行的重组,拼贴等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演绎出新的层次的精神文化底蕴的艺术态。正如蔡国强的爆破艺术引发了不少的争议。它的作品与现实的关系让人琢磨不透,在艺术手法上的表达上杂乱无章,没有内在的深层含义。直白的表现手法,让观看者视觉得到了一定的冲击之外,就只在爆破的一瞬间有所感触,乃至是说不出来的体会。不论是大型的爆破表现,还是小型的烟火爆破试验。一件完整的作品需要构见,并非搜有的娱乐活动,思想活动都是作品。那么我们可探讨的是就当他的艺术表现方式视为作品,那当他的作品脱离了时代,脱离了原生的场景还会有当时一瞬间的魅力吗?他用多种杂乱的方式探索现实深层混乱去构建其作品,在观看者眼里或许会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而我则认为一个作品如果切断了与现实的联系孤零零的存在,那其本身也不能成为作品。最多只能称作无灵魂而制作的一件东西而已。即便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形态从无到有,主要不在于它的独特,而是在于与现实的联系蕴含着需要去解读加以理解的东西。使之作品更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克罗齐.美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朱雄伯.世界美术史[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1 [3]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4]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5]陈嘉映.从文本到作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00bc3b903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5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