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东方主战场》观后感

2023-02-06 09:58: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纪录片《东方主战场》观后感》,欢迎阅读!
主战场,观后感,纪录片,东方

纪录片《东方主战场》观后感

作为全面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程的纪录片,《东方主战场》第六集“民族血脉”一集的篇幅,对民族危难时刻中华文化艰难传承、抗战文化如火如荼作了生动描述。这在“战争片”里还是一种具有高度自觉意识的创作。

抗战首先是一场残酷的战争,但战争所要争夺的根本和支撑作战者的力量,是文化。本集对此作了令人深省的叙述。日本侵略者绝不满足于物质财富的掠 夺,他们同时也企图在文化上“消灭”中国,在伪洲国实施赤裸裸的奴化教育,希望通过强化日语教育、灌输日本文化、“归顺”日本天皇而达到使中国人“皇民 化”的目的。抗战于是不仅只是战场上的比拼,更是文化上的抵抗。本集中对于西南联大、西北联大在艰难条件下的努力迁徙、中国知识分子坚守中华文化的根脉, 弘扬、传播中华文化的自觉,都做了具体可感的表现。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将这次中国现代教育转移视作名人轶事频出的传奇,但它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民族文化的艰 苦保存和正义坚持,是对日本军国主义用飞机大炮毁我中华文明的顽强抵抗,是一次文化长征,也是一种文明传播的过程。这样的叙述,深化了战争较量的根本要 求,丰富了民族独立的文化内涵,对这场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来说,抵制和反抗文化上的奴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明血脉,是每一个有识之士自觉担当起的战 时责任。

抗战自身也培育和发展出战争时期的革命和进步文化。这种文化既是民族文化的现代性传承,更为其注入了现代战争状态下的新内涵,既是战时文化宣传 和鼓励的手段,又对战后文化建设与发展发挥着启迪性作用。战争时期的革命进步文化,既有革命家们的政治主张和时代要求,也有文艺家们创作的具有精神鼓舞性 艺术感染力的文艺作品。本集当中,以充分的论述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抗战时期革命圣地延安创造的抗战文化,呈现了延安文艺生动、丰富的场景和内容。本集 选用了十一首抗战歌曲(包括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两段京剧)《黄河大合唱》震人心魄的穿透力,《义勇军进行曲》令人奋起的主


旋律,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其中,对《义勇军进行曲》的使用更是别具匠心。在有限的篇幅里,竟然呈现了三个不同版本。从《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到美国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的演唱, 再到现代合唱版本,历史的流程清晰可见,更凸现了抗战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自觉走向大众的作家艺术家,深受人民喜爱的大众文艺作品,抗战文化对民族觉醒 发挥的重要作用,抗战文艺激发群众爱国主义热情的独特力量,都是本集中具有启示价值的内容。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血脉的 民族,中国的抗战一定同时也是一场文化的较量,一次文化的自觉,一种民族精神的彰显,一种抗战文艺的弘扬。主动地、充分地将文化、教育、文艺的内容契合到 战争叙事当中,对战争历史和战争内涵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与辩证,在战争题材的纪录片创作中,《东方主战场》体现出成熟的创作理念。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00c0dd392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e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