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寓言随感

2022-04-16 04:38: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庄子寓言随感》,欢迎阅读!
随感,庄子,寓言

庄子寓言随感

生命是宇宙的奇迹,人的存在是奇迹中的奇迹。对于生命以及自身的存在,我们应该怀有一个敬畏的心。不断地扩大、丰富我们的生命,是对生命的赞美也是对我们自身存在的认可。如果说人生是一首飞扬的诗,那么庄子必定是这诗歌中最为飘逸的一首。

庄子对自由和自身的认识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甚至抛开了肉体,只是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即逍遥。庄子在逍遥游中描绘了各种世人认为的逍遥,有鲲鹏,有宋荣子,更有列子这样的神仙人物,但是庄子一一否定了他们所谓的逍遥,认为他们都是有所依靠凭借的事物,做不到逍遥游,做不到天人合一。庄子内心所认同的真正的自由是与天地合一,与“道”合一,达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庄子对心灵自由的追求体现在他的生活的每个角落,这其中就包括他的文学。《庄子》中最迷人最丰富的内容是寓言,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在《濠梁之辩》中,庄子与惠子围绕“安知鱼乐”进行辩论,惠子以唯物的角度质疑庄子如何得知鱼是快乐的,并且在最后逼的庄子不得不使用诡辩才赢得辩论。但是,让我们仔细去看这段文字,我们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庄子说濠水里面的鱼啊游的多么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鱼是否快乐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从这推断出庄子当时的心情定然是愉悦闲适的,否则一个愁苦的人是不会去关注鱼儿游的是不是从容快乐,甚至我们可以这样想,庄子想说的并不是鱼儿,而是他自己。庄子与惠子在濠梁游玩,从容闲适,心情愉悦,看到鱼儿悠悠游出,那么自然而然地会将自己的情感加诸鱼儿身上,类似我们常说的融情于景。那么所辩论的“安知鱼之乐”,这鱼儿就是庄子本身,怎么会不知道快乐不快乐呢?所以,“我知之濠上也”并非是庄子的诡辩之言,而是庄子对惠子的疑问做出的解答。

从濠梁之辩我们可以看到庄子对天人合一的深刻理解,这是对心灵自由的极高追求,俗不能给予庄子这种自由,那么庄子就要超脱世俗,去寻求那冥冥中的“道”从而达到内心对自由的追求,而达到“道”的途径就是天人合一。关于天人合一的理念,庄子用《鼓盆而歌》和《庄周梦蝶》来作出自己的解释。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倨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


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yǎn)然寝于,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对生死和天人的理解。结发过世,这本该是悲伤至极的事情,然而庄子却为妻子庆幸,因为在他看来从最初的无形无气到现在死去仍然是无形无气,生和死本就是一个循环如同四季变化本就是天地间的常理,更何况死后与天地间的万物共存,从人世这个小屋搬到了天地这个大厦,是好事,所以通达命理的人(庄子) 应该停止哭泣为逝者庆幸。鼓盆而歌的做法未免显得有些夸张和做作,但是庄子对于生死和天人的这种理念却值得我们由衷的敬佩和深沉的思考。这种理念是庄子的心灵自由的体现。至亲的逝去,我们不该沉浸在悲伤与愁苦之中,而应该正视生死,让心灵不受悲伤与愁苦的束缚。逝者已矣,再多的哭泣也无法挽回生命的逝去,那么哭泣又有什么用呢?再者,人终有一死,寿终正寝难道不是死者的一种幸运么?若是年老患病,那么逝去便可以不受病痛折磨,这难道不是对逝者的一种解脱么?逝者往去,而生者当自勉以敬。

如果说《鼓盆而歌》是对生死的一种看破,那么《庄周梦蝶》便是庄子对自身的一种思考。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一个梦引发了一场关于人生和宇宙天地的思考。到底庄周是蝴蝶还是蝴蝶是庄周?有所分别还是浑然一体?或者我们可以更加大胆地设想,我们所处的这个天地是否正如佛家所说的那样是一朵花一粒沙中的世界?是否也只是另一个世界的那只“蝴蝶”呢?

明朝的王阳明对庄子的这种自我思考做出了更加大胆的延伸,称““理”全在人心”、“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谢”,把自身心灵的力量推升到天道的范畴,可以说算是对庄子提倡的精神绝对自由的一种继承与延伸。

然而,我们知道这种绝对的心灵自由是不切实际的,也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庄子在当时也是陷入了一种迷茫的境遇,所追求的并不能达到,所厌弃的并不能隔绝,独处世间。正是这种精神上的孤独,使得庄子对世俗不屑并且对抗世俗的礼教。寓言《鹓鶵与鴟》就是庄子对世俗的一次嘲讽。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待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鹓(yuān)鶵(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对惠子的嘲讽,更是对世人汲汲于利的功利心理的批判。


庄子的思想,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对个人精神的一种救赎和解放,它对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而言可以说是一座朝拜的圣山,而对于民生国计而言意义不大,但是完全地将之撇开,予重视那么也是极其错误的。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庄子》每个读者也有自己的《庄子》但是无论我们怎么评价,庄子和他的思想就像寓言中的那只大龟一样,曳尾于世间,无拘无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0e4a3da6edb6f1afe001f9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