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下贤》杜牧唐诗鉴赏

2022-08-30 10:14: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沈下贤》杜牧唐诗鉴赏》,欢迎阅读!
杜牧,沈下,唐诗,鉴赏

《沈下贤》杜牧唐诗鉴赏



沈下贤 杜牧

斯人清唱何人和, 草径苔芜不可寻。 一夕小敷山下梦, 水如环珮月如襟。 杜牧诗鉴赏

这是唐宣宗大中四年(850,杜牧任湖州刺史时,追忆凭吊中唐著名文人沈亚之的诗作。亚之字下贤,吴兴(即湖州)人,元和十年815登进士第,工诗能文,善作传奇小说。他的《湘中怨解》《异梦录》《秦梦记》等传奇,幽缈顽艳,富于神话色彩和诗的意境,在当时独具一格。李贺、杜牧、李商隐对他都很推崇。杜牧这首极富风调美的绝句,表达了他对亚之的仰慕。 首句“斯人清唱何人和”以空灵夭矫之笔咏叹而起。斯人,指题中的沈下贤。清唱,指沈的诗歌,着一“清”字,其诗作意境的清迥拔俗与文笔的清新秀朗一齐写出。全句亦赞亦叹,既盛赞下贤诗歌的格清调逸,当世无与比肩;又深慨其不为流俗所重,并世难觅同调。

沈下贤一生沉沦下僚,落拓不遇。其生平事迹,早就不为人知。当杜牧来到下贤家乡吴兴的时候,其旧日的遗迹已不复留存。“草径苔芜不可寻”,这位“吴兴才人”的旧居早已青苔满地,杂草满径,淹没在一片荒凉之中了。生前既如此落寞,身后又如此凄清,这实在是才士最大的悲剧,也是社会对他们最大的冷落。“清唱”既无人和,遗迹又不可寻,诗人的凭吊悲叹之意,景仰同情之感,已经相当充分地表达出来三、四两句就从“不可寻”进一步引发出“一夕小敷山下梦”来。

小敷山又叫福山,在湖州乌程县西南二十里,是沈下贤旧居所在地。旧居遗迹虽“草径苔芜不可寻”,但诗人的怀想追慕之情却悠悠无尽,难以抑止,于是便引出“梦寻”来—— “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珮月如襟。”诗人的梦魂竟在一天晚上来到了小敷山下,在梦境中浮现的,只有鸣声琤琮的一脉清泉和洁白澄明的一轮素月。这梦境清寥高洁,极富象征色彩。水如环珮”


是从声音上设喻,柳宗元《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月下闻水之清音,可以想见其清莹澄澈。“月如襟”,是从颜色上设喻,可见月色的清明皎洁。这清流与明月,似乎是这位前辈才人修洁的衣饰,令人宛见其清寥的身影;又像是他那清丽文采和清雅诗境的外化,令人宛闻其高唱的清音孤韵;更像是他那高洁襟怀品性的象征,令人宛见其孤傲寂寞的诗魂。“襟”,古代指衣的交领,引申为襟怀。杜牧《题池州弄水亭》诗云:“光洁疑可揽,欲以襟怀贮。”光洁的水色可揽以贮怀,如水的月光也可作为高洁襟怀的象征。所以,这“月如襟”,既是形况月色皎洁如襟,又是象征襟怀高洁如月。这样地回环设喻,彼此辉映,融比兴象征融为一体,在艺术上确是一种创造。李贺的《苏小小墓》诗,借“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的想象,画出了一个美丽深情的芳魂,杜牧的这句诗,则画出了一个高洁的诗魂。如果说前者更多地注重形象的描绘,那么后者则更多地侧重于意境与神韵,对象不同,笔意也就有别。

这是交织着深情倾慕和深沉悲慨的追念凭吊之作。

它表现了沈下贤的生前寂寞、身后凄清的境遇,也表现了他的诗格与人格。但通篇不写沈下贤的生平行事,也不作任何具体的颂赞,而是借助于咏叹、想象、幻梦和比兴象征,构成空灵蕴藉的诗境,让读者通过这种境界,在自己心中想象出沈下贤的高标逸韵。全篇集中笔墨反复渲染一个“清”字:“清唱何人和”的寂寞到“草径苔芜”的凄清,到“水如环珮月如襟”的清辉,一意连贯,笔无旁鹜。这样把避实就虚和集中渲染结合起来,才显得虚而传神。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10632a4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7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