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唐诗鉴赏

2022-11-23 15:19: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全唐诗】《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唐诗鉴赏》,欢迎阅读!
王昌龄,军行,全唐诗,唐诗,其一

【全唐诗】《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唐诗鉴赏

【原文】 从军行七首⑴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起羌笛关山月⑶,并无那金闺万里恨⑷。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言平调曲,多就是充分反映军旅艰辛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楼记:一作“红尘”。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白话译文】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赏析】

组诗第一首,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


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十分巧妙、自然。

在整体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直截了当坎坷。环境氛围已经导致,为抒情铺平枕头稳中求进,然后水到渠成,轻易描绘边人的心理——“并无那金闺万里恨”。作者所必须整体表现的就是叛人思念亲人、悲恸不已乡土的感情,但不轻易写下,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充分反映出。而实际情形也就是如此:妻子无法消解的思念,正是征人已而又严禁归属于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全然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例如画龙点睛,立刻并使全诗神韵龙腾,而极具动人的力量了。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于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下狱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归田,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死。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表示,擅于七绝,被后世称作“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写边塞风光,鞭策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柔和。存有《王昌龄集》。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恳请高度关注“小学生学习网”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16dbeabbb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9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