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略说

2023-09-22 13:58: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略说》,欢迎阅读!
哲学,体系,三大,世界

【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略说

1、西方哲学

以希腊哲学为代表,以自然为出发点,以实验为核心方法。

表现的目的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科学的关系较近。

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是提倡以科学数据为理论的依据,也就是说理论要靠数据的实证才能得到认可。不管理论是否实用,只要是被证明符合实验数据的就是行,所以从本质上严格的说,西方的哲学不是实用主义,而是实证主义的。

西方文化对社会与人生的态度是以自然规律为指导的,在西方人眼里,自然是如何运动的,社会和人也应该如何运动,所以中国人所谓克己复礼而天下平的思想,在西方人眼里是很难理解的,因为自然界没有之类的东西,自然界所有的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正是这种区别,东西方人在感情的表达上也有区别,很多人都发现,实际上东西方人都富于感情,可东方人总感觉西方人好象没有家庭情感,但同时又迷惑于西方人对人道主义的发扬。这种区别与矛盾正是哲学传统思想在大众的价值观上的具体社会表现。东西方人同样有感情,但西方人的感情要求符合自然规律,自然界的其他动物不存在小养老的现象,人就也不应该;自然界的其他动物都会保护幼类的规律(尤其以群居动物明显),人自然也应该保护妇女儿童;……总之西方人的一切活动都要有自然规格的根源依据。

2、中国哲学

以先秦哲学为代表,以社会为出发点,以伦理为核心方法。

表现的目的为人与社会的关系。与政治的关系较近。

中国哲学不关心自然问题,一切研究的现象都会被赋予社会性,如:围棋的理论就是谈人生与兵法;对天地等自然的探讨要与人事相结合;等等。正是这种对社会的关注,使中国的史学异常发达,通过对历史的总结而研究社会的走向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最明显的就是中国的正统哲学家无一例外也兼是史学家。

中国哲学存在一个隐藏的特点——实用主义。中国文化实际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用主义文化。中国古代科学界在这里表现中国这种实用主义文化最为明显,中国的发明创造很多,但直正被持续发展的技术并不多,就是因为很多发明在当时看来并不实用。这与西方人不同,一种科学成果被证实以后,如果现在没有用,西方人也会想办法为以后可能的实用性保留它。但中国人是选择放弃,原因就是它现在没有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是最实用主义的文化。

与西方人以自然规律为社会、人生规律依据不同,中国人把社会与自然分开来看待,中国人认为社会与自然最大的不同,是人有伦理观念,这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而人的社会正是依靠这种伦理才得以存在与发展的。伦理不是原子,父与子、上与下的关系无法用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规律来说明。更明显的说,社会规律应该是包括自然规律的更广泛、更高级的规律系统,所以在自然中可以找到社会规律中存在的东西,而在社会中不可能找到所有自然规律能包括的内容。完全服从自然等于退化。正是为了认识这种通过自然方法无法完全认识的社会,人有必要摆脱顺应自然的方法,另辟蹊径,于是自然科学被正大光明的排斥到了哲学研究方法的大门之外了。这也正是中国自然科学不发达,但技术发明众多而又得不到发展的最深思想根源。

但中国文化有一个强大的力量,就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社会的平衡与和谐,非自然的就是理想化的,理想化的东西是浪漫的,无论这个民族处于如何困窘的地步,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浪漫阿Q,最终总是寿命更长,并能把这种心态传染给周围的人(甚至是敌人),而最终的结果是所有人在平静中的快乐。一个国家被灭掉,胜利者却被同化(如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清人入关)在西方人眼里简真是神话。英语


为世界语的原因之是就是因为战争的胜利,而这在中国不太可能,胜利者可能是最终的失败,因为他们将完全失去自己这个种群而成为失败者种群中的一小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好象中国人从没有败过,这个,西方人可能永远也理解不了。

3、印度哲学

以古代哲学为代表,以思维为出发点,以瑜伽为核心方法。

表现的目的为人与自心的关系。与宗教的关系较近。

印度文化的特点是宗教性,在印度,宗教一词完全失去了它在西方的传统定义,一种思想、观点,如果不以宗教的面目出现,在印度是没有市场的。甚至如果你是唯物论者或是无神论者,都要以宗教的外衣包起你的思想,才能被人聆听。印度人不关心自然与社会,可能是因为这些都人自己太远了,也是人最终都无法真正控制的。但人自己离自己最近,离得近应该最容易掌握,快乐与痛苦说到底都不过是人自己内心的感受,同样的事物,你感觉美而人家未必感觉如何,所以一切美好最终的源泉是人的 印度的哲学追求的是美好的东西,但与西方人和中国人不同,后两者始终认为内心感受必须靠外界刺激才能生起,而印度人则认为感觉可以受心灵的控制任意生起,所以不必关心自然与社会,人一样可以得到最终的美与解脱,有时甚至对自然与社会的关注会妨碍人对自己的认识。于是出世思想与瑜伽的自我修行,成为印度文化中最大的万分。

印度文化不是实用性的,也不靠实证,只要内心得到满足即可,大致可以算是属于心灵享受性的,或是说非理性的浪漫主义性的,至于这种文化的根源、为什么在西方、中国与印度产生如此大范围的不同文化、哲学类型?估计可能初期和地理的自然环境有关,后来应该属于于一种习惯性,再到后来则完全是有意识的自然形为了。

「色即是空」是《心经》中著名的一句话,全句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历史上对其解释也多如牛毛,个人理解的内容更是不计其数。

那么佛教自己对此句是如何解释的?

《心经》属于大乘佛教(佛教自己称菩萨乘)般若(智慧)部核心经典。过去小乘佛教(佛教自己声闻乘)是不承认此为佛经的,现在南传佛教也有部分开始接受并讲解了。所以《心经》并不是所有的佛教宗派都认可的经典,汉地佛教属于大乘佛教,承认《心经》理所当然。

有这里,色指的是人的眼可见的一切事物及现象。

依佛教(小乘)有部宗的内容解释:事物是存在的,过去存在,现在、未来也存在,事物是时刻变化的,不存在任何一个静止不变的状态,正因为变化,所以事物没有可静止性,在这个意义上,一切事物都是空的,空在这里包含有变化、运动的意思。

依佛教(小乘)经部宗的内容解释:事物只在当下是存在的,过去、未来没有任何实体性,属于不存在,当下的存在仅是一个点的状态,没有过程与变化,也没有所谓的静止与运动,开始就是结束,静止就是运动。所以事物在最根本的这个当下,不存在所谓的动静、起止之类的对立与判断性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事物都是空的。

依佛教(大乘)唯识宗的内容解释:事物是不存在的,仅是心内的一种影像幻觉,本质上如同我们想象中的事物或梦中的事物一样,都是我们心的波动所产生的一种虚假的表现,从这个角度说,一切事物都是空的。当然心也不是实有的,但是有。

依佛教(大乘)中观宗的内容解释:无法语言描述,仅能以一种错误但近似的方式说明,即一切事物是不存在的,是心的反映,但心本身同样是不存在的,表现在表现本身是可见的,但实际表现并不存在,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193ec37b90d6c85ec3ac68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