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2022-08-26 15:01: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最后一课》,欢迎阅读!
最后

最后一课 都德

学习目标:

一、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二、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了解小说的要素,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四、理解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赏析精彩语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态、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2、勾画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含义及作用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言对于一群体来说十分重要。它是人们心与心交流的纽带,是思想能够碰撞出火花的必要条件。不同的语言能够让团结一心成为一盘散沙,当然同一语言也能让一个涣散的民族充满凝聚力。所以,当一个民族,法兰西民族,被奴役被压制时,一位法语教师大声疾呼,要掌握、记住自己的语言,从而团结起来,冲破封锁和统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一课《最后一课》 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对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应征入伍,后来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以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1、解决疑难字词诧异懊悔钥匙惩罚郝叟祈祷哽住挟着戒尺踱来踱去

诧异:感到惊奇或奇怪懊悔:对所做的事情在发生后后悔。钥匙:开锁的工具,比喻有效的方法、窍门。惩罚:惩戒;责罚;处罚郝叟:法国人名的音译。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祈求免祸降福,向神祝告求福。哽住:挟着xié胳膊夹着踱来踱去:慢慢行走 2、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学生相互讨论本课的三要素交流、明确:


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韩麦尔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情节:开端上学路上(16

发展上课(723)第一层:(710)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第二层:(1116)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第三层:(1723)写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高潮和结局下课(2429

环境:自然环境天气、画眉、草地(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为以后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转变作了铺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 社会环境布告牌、普鲁士兵出操、收操(点明了最后一课发生的背景) 三、师生合作学习

1、仔细读7-10段,学生勾画出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异乎寻常句子,体会其作用。

2、细读第11段,讨论:(1)韩麦尔先生的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讨论后明确:前一个最后表现了他沉痛而愤慨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

2)韩麦尔先生讲话的态度是又柔和又严肃,对谁柔和?为什么严肃?

讨论后明确:韩麦尔先生对孩子们充满了爱,所以态度柔和,但宣布的是一个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严肃

四、精读20-22三小节,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找出20小节中含义深的句子,加以品味: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可怜的人好象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2、韩麦尔先生在他的字帖上都写上法兰西阿尔萨斯,用意是什么?

3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找出21小节中表现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5、怎样理解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好象那也算是法国字。 6、找出22小节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五、师生共同赏析结尾(24-29节),齐读后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三处破析号的作用是什么?


2 钟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为什么还要写普鲁士兵的号声? 3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句中忽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4、写粉笔字本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力量

5、为什么韩麦尔竞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 6、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好在哪里

读完这篇小说,同学们会有许多想法:是不是小说没有写完呢?为什么小说写到这儿就结束了呢?先让学生明确:小说写到这里结束,正是为读者留下了无穷的联想,从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然后启发学生设想小弗郎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看到上学路上看到的景物(包括操练和布告牌)时的感受,以回家的路上为题,续写《最后一课》

1、学生勾画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相关句子,找几句加以品味。 体会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 讨论、交流

2、结合探究·练习一理解小弗郎士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自由朗读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3、探究: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四、深入探究: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2955fc59ec3d5bbfd0a749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