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论文2

2022-10-01 16:19: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木兰诗论文2》,欢迎阅读!
木兰,论文

《木兰诗》课下注释商榷

-----贵州省织金县黑土乡中学 常开荣

摘要:

《木兰诗》被誉为“人间乐府三绝”之一,其情文并茂且故事性、教育性较强,不失为初中生语文学习的经典,但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关于对这篇课文的编写还存在诸多问题,依笔者短见,具体在于其对课题、字词句及古代典章制度等的注解还有待商榷,我们不妨将视野扩展到整个初、高中语文教材,其编写方法的失当及知识运用上的谬误亟待广大同行予以进一步研究,以兹更快推动初、高中语文教材向规范化、合理化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木兰诗 注释 质疑 教材编写 方法研究

《木兰诗》 收在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十课,我们认为,其课下一些注解有待进一步商榷。笔者拟从以下五个方面探究之。

一、课题的注解

关于课题的注解,一般涉及作家、文体、作品出处、作品背景、作品沿革及影响等因素,《木兰诗》的课题注解过于简略:选自宋代郭茂倩qiàn编的《乐府诗集》《四部丛刊》本)卷二五,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这一注解,若从上述因素考察,倒还说得过去,不过,这对七年级的学生说来,是难于引起对这篇课文的重视的,更不要说能引领学生进入有效的课文学习。郭茂倩何许人也?《乐府诗集》、《四部丛刊》为何物?什么叫乐府诗?《木兰诗》是怎样的乐府诗?影响如何?恐怕注解者对这些问题避而不谈有待商榷,我们认为,这个注解应详细一些为好,郭茂倩其人,历来学界虽说其生平难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毕竟有过记载:“茂倩为侍读学士郭袖之孙,源中之子,其仕履未详,本浑州须城人,此本题曰太原,盖署郡望也。”郭茂倩遍的《乐府诗集》不仅把乐府诗分为详细的十二类,更为可贵的是给每类乐府诗作题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其题解徵引浩博,援据精审,宋以来考乐府者,无能出其范围。”“四部”即 经、史、子、集,“丛刊”即今天通常所说的“丛书”,《四部丛刊》是上个世纪初由著名学者、出版家张元济先生汇集多种中国古籍经典纂集而成的大书。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乐府诗的标题多为后人整理时所加,《木兰诗》也不例外,《木兰诗》被誉为人间乐府三绝(即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和唐代韦庄的《秦妇吟》)之一,它是北朝时期中国北方集体口头广为流传、经后人加工润色的产物,花木兰的形象历来家喻户晓。我们认为,注解者若能顾及这些因素,不仅能引起学生重视这篇课文的学习,还能调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国学产生浓厚兴趣,也给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和方便。

二、字词音、形、义的注解

我们认为,字词的注解应当注则注,并充分考虑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接受心理,对于接触文言文很少的七年级学生说来,应尽量多注、注详,对学界历来存在分歧的注解更应详注。课文《木兰诗》中,如“倩”字不必注音而注,“唧唧”当注音而未注,况且,者将“唧唧”注释为“织布机的声音”,有垄断之嫌,“唧唧”,今人余冠英在《汉魏六朝


诗选》中解释为“叹声,一本作促织何唧唧,表叹声之词”,有学者还认为这是木兰的叹息声。我们主张“叹息声”一说,因为这与后文“惟闻女叹息”能更好地衔接。又如:“赏赐百千强”中的“强”,课文注释为“有余”,有空穴来风之感,从“强而有力”一词而释为“有力”还勉强说得过去,其实,“强”,这里本为“镪”,“钅”旁不正与古代的钱币有关吗?这里本为通假字,释为“串”,量词,与“百千”恰好构成数量关系。而注者望文生义,随便释之。再如:“万里赴戎机”中的“戎机”,注为“战争”太略,它的本义为“军机”,释为“战争”,涉及到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这里是用其引申义。我们不是有意要为难注者,意在透过此现象说明,训诂之学是一项严谨的工程,需要求实的科学态度,不要因自己的疏忽大意而误导祖国的下一代,要让他们从我们身上继承并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三、句义的注解

训诂古代汉语的句义,通常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还涉及到语序、省略等诸多因素。“问女何所思”一句中,注者将“何所思”注为“想什么”诚然不错,不过,学生对这样的注释还是难于理解,我们认为,应结合上下文来注解这一句,“何所思”属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语法现象,若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语序应为“所思何”,这属于动宾短语的宾语前置,“何”是动词“思”的宾语,若能这样注解,学生便觉有了规律可循,否则就是似懂非懂。又如,“归来见天子”一句,注者仅对“天子”作简单提示,可能是因其认为没必要作太多的注释,这一句应译为“木兰回来后拜见了皇上可汗”,这里省略了主语“木兰”,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比比皆是,但若不对刚接触古代语言的学生稍加提示,他们是难于发现这一特征的。这就是在我们看来简单,在他们看起来难的道理。 四、句子修辞的注解

提及古汉语的修辞,相对七年级的学生说来,还是较为陌生的。诸如迂回、隐喻、稽古、引经、互文见义、夸饰等等,莫谈了解,多数学生还从未听说过。而《木兰诗》中,互文见义用得较多,但注者恰忽视了这一关键环节 ,我们认为有待进一步商榷,《木兰诗》中,这一修辞现象不下于四处,且学生最容易受平时思维习惯的影响而出错,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属于多句互文,意为“东、西、南、(到处)买骏马、鞍鞯、辔头、长鞭”为什么东买西买呢?是由于当时的国库空虚所引起;“将军百战死,壮土十年归”属于双句互文,学生往往仅把之当作对偶理解,从而简单地误译为“将军身经数百战而牺牲,壮土历经若干年才得以回家”,正确的理解应为“将军和壮土百战死、十年归”,此文中的双句互文还有“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和“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除此之外,还有单句互文,如唐诗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便是例证。我们仅以此修辞说明,注解低年级语文教材时,古汉语修辞的注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否则学生就会在理解文义时出现极大的偏差。

五、古代典章制度的注解

古代典章制度包含的内容很广,它囊括了天文、历法、地理、职官、科举、名号、礼仪等等相关方面。

《木兰诗》中,关于地理名“燕山”与“黑山”的注解如下:黑山与下文的燕山,都是当时北方的山名。咋一看,这一注释没什么问题,仔细一想,这北方究竟是哪里?恐怕连注者也没弄清楚,北方毕竟够大的。当代学者余冠英在其《汉魏六朝诗选》一书中解释道:“黑山”即黑虎山,蒙古语为阿巴汉喀刺山,在今呼和浩特市东南百里,一作“黑水”“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之杭爱山。有学者又认为,“黑山”是今北京昌


平之天寿山,“燕山”即河北的燕山山脉。由以上推之,两座山应当靠近,我们暂不论余冠英的说法对与否,他最起码暗示了我们这一点:注解古书不要太笼统,应力求精确才是,注书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胜任的工作,既然称为教材专家组的同志,更要履行好这份神圣的职责,不要名不符实,甚或臭名昭著。注者对职官名“可汗”与“尚书郎”的注解如下:“可汗”,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这种解释不错,但缺乏根据,加之过于抽象,学生难于接受。“可汗”应是通过少数民族的语言直译过来的音译词,这里应释为“汉魏时期匈奴族的首领”,北朝为少数民族政权,木兰可能是鲜卑族,“可汗”与后文的“天子”大体是一回事。“尚书郎”的解释,得先从“尚书”说起,尚书始置于战国,尚既执掌的意思,魏晋以后,六部(吏、民、礼、兵、刑、工)中各部首长均为尚书,尚书下分设若干曹,管理各曹事务的侍郎、浪郎中等官,通称为尚书郎。此文的“尚书郎”即是。由此可见,对古代典章制度的注解应抓住其来龙去脉,不可随意解释,既要联系上下文,又要结合史实,做到有根有据,尽量详实为好。

我们认为,对初、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的注解,还涉及到方方面面,以上仅是挂一漏万的略析之,仅希望通过此途径,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引起更多热心同志的更大关注和深思,况且我们的观点有不成熟之嫌,诚望广大专家、学者和同仁在实践中多多批评赐教是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2a40c58a26925c52cc5bf4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