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3)

2022-10-14 07:08: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醉翁亭记》 (3)》,欢迎阅读!
醉翁亭记

晚游六桥①待月记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②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释】①六桥:西湖苏堤上的六座桥。②罗纨:这里是指穿罗纨制作的衣服的人。③夕舂:夕阳。

【我读我思】

本文写景有何特点?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用词典雅,语言生动,给读者无限的美感;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及寄情山水的愿望。

【译文】西湖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柳迎风飘浮如绿烟,桃花盛开如红雾,弥漫二十多里。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着各色丝织品的富裕的游客很多,比堤畔的草还多,真是艳丽极了。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容颜,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所述说呢!



欧阳修的这篇小短文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诲学说 ◎欧阳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①。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②,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③,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④哉?

【注释】①知道:懂得道理。②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常,固定。③因物则迁:由于受外界影响而改变。迁,变化。④念:思考。

答案

学习至关重要。

【译文】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由于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且读且思】 《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 四个字加以概括。

答案 与民同乐


这是一篇具体记述龙门胜迹及特点的游记,描写了龙门的奇险和巧夺天工的建筑。读完全文后,想一想贯串全文的是怎样一种气概呢。

游龙门记(节选)

出河津县西郭门,西北三十里,抵龙门①下。东西皆层峦危峰,横出天汉②。大河③自西北山峡中来,至是,山断河出,两壁俨立④相望。神禹⑤疏凿之劳,于此为大。

由东南麓穴岩构木⑥,浮虚架水为栈道,盘曲而上。濒⑦河有宽平地,可二三亩,多石少土。中有禹庙,宫曰“明德”,制极宏丽。进谒庭下,悚肃⑧思德者久之。庭多青松奇木,枝叶疏密交荫,皮干苍劲,形状毅然。

宫门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⑨。步石蹬,登绝顶。顶有临思阁,以风高不可木,甃甓⑩为之。倚阁门俯视,大河奔湍,三面触激,石峰疑若摇振。北顾巨峡,丹崖翠壁,生云走雾,开合晦明,倏忽万变。西则连山宛宛而去;东视大山巍然与天浮。南望洪涛漫流,石洲沙渚,高原缺岸,烟村雾树,风帆浪舸,渺然出没。盖天下之奇观也。

【注释】①龙门:在山西河津县西北。黄河由北向南流到这里,两岸峭壁对峙如门。②天汉:这里指天空。③大河:黄河。④俨立:齐齐整整地立着。⑤神禹:大禹。⑥穴岩构木:在岩石上凿开山壁架设木桩。⑦濒:靠近。⑧悚肃:恭敬。⑨半流:河流中间。⑩甃甓:砖壁。

答案

贯串全文的是一种敬畏赞叹 参考译文:

出河津县西门,往西北走三十里,就到达龙门山山脚下。东西两边都是重叠的山冈和高峻的山峰,横排着直插云霄。黄河从西北方的山峡里流过来,到了这儿,山峰断裂,河水流出,两岸的陡壁齐齐整整地立着。伟大的夏禹(大禹)疏导开凿的功劳,在这儿显得最大。

从东南山脚起,在岩石上凿开山壁架设木桩,在河水上面凌空修建了一条栈道,弯弯曲曲盘山而上。(到了上面)靠黄河边有块开阔平坦的地面,大约两三亩,石头多泥土少。上面建有禹庙,宫名叫“明德”,它的规模十分壮丽。到院子里拜见禹帝,恭敬地(站在那里)追思(大禹的)功德,站了很久很久。院子里种了很多青松奇树,枝叶或疏或密,相互交结成荫,树皮、树干苍老挺直,形象很坚毅的样子。

明德宫西南面有一座石头山峰,高高地突出在黄河水流中间。踏着石头台阶,登上了顶峰。顶峰上有座临思阁,因为山高风大不能架设木材,全部用砖头砌成。从阁门口向下看,黄河激流翻滚,向三面冲击振荡,石峰仿佛摇动振荡。向北看,巨大的峡谷,有的山崖朱红,有的岸壁青翠,云水翻腾,雾气飞动,云雾分开时明朗,闭合时阴暗,瞬息万变(一会儿工夫千变万化)。向西看,连绵不断的山峰蜿蜒着延伸开去。向东看,大山巍峨,浮在半空。向南看,巨浪洪涛,漫漫浊流,石头岛屿和沙滩地,高高的平原,断缺的河岸,烟雾笼罩的村庄和树林,风浪里的帆船,或隐或现,渺渺茫茫。真是天底下少有的景观啊!



游小盘谷记

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欬①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阬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或曰:“遗老所避兵者②,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③,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


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异之、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注释】①謦欬:咳嗽。轻曰謦,重曰欬。②遗老所避兵者:清兵南下时,明朝遗民逃往深山避兵之处。③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茅庵,草屋;团瓢,圆形草屋。三十六、七十二,形容其多。

【读后思考】

1.从全文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这篇游记的? 2.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1)为什么“謦欬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 2)找出文中描写竹子的比喻句。 答案

1.时间顺序。

2.1)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2)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

【参考译文】江宁府城,它的西北面被卢龙山包围而止。我曾经去探访过小盘谷,到了那里,当地有的人却说没有这地方。但见万竹蔽天,歧路很多,曲折广狭却相同,顺路寻求也见不到尽头。忽听得犬吠声,急忙赶去,终不见人。

约摸走了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时间,到一寺院,叫归云堂。土田宽舒,居民以种桂树为职业。寺旁有一条小小草径,向南一伸,便下垂到大谷。四面山上都是大桂树,山沿崖倾斜,形状像大钵仰天,空响积贮其中,咳嗽之声也不能泄散;在寂寥无声中,耳边却常常听到嗡嗡嗡的声音。深潭中的积水,一直贯注到山脚。

从寺院朝北走,走到卢龙山,山中的坑谷凹凹凸凸,像井灶那样高低相接。有人说:“这是明代遗老避兵火之地,所谓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该是在这里。

到了傍晚,于是登山循城而归。这时暮色低垂,月光遍布其上。低头看去,只见万影荡漾,像鱼龙起伏于波浪中。同行的人都说:“这是万竹蔽天的地方呀。所谓小盘谷,大概快到了吧。

同游的人,有舅父侯振廷,朋友管异之、马湘帆,学生欧岳庵,弟弟念勤,连我共六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2aa849d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3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