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长城

2023-03-11 08:04: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八达岭长城》,欢迎阅读!
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西北60公里延庆县境内燕山沉降带西端,这里是万里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居庸关的重要屏障。长城建筑在海拔6001000米的山脊之上。其名称一说是“把鞑岭”,即防御鞑靼之意;另一说这里四通八达,南通北京,北去延庆,西往宣化、大同等,故名八达岭。因其有褒扬之意,故人们多取后者。

八达岭一带历来为军事要地。战国时期此地已构筑了长城防御工事,迄今这里仍有当时的墙垣、墩台等遗迹可寻。汉朝时,在这里设置军都和居庸两座关城,居庸关就在今八达岭关附近。北魏建造的“畿上塞围”长城,西至黄河,东至上谷军都山,即今八达岭。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八达岭长城,均系明朝所建,属蓟镇居庸关体系,是扼守京北的咽喉要道,闻名遐尔。

在八达岭岭口的关城西关门门额上方,题有“北门锁钥”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何谓“北门锁钥”?这要考察一下八达岭地区的地形和追溯一下历史。从北京的南口起至八达岭,有一条两旁翠嶂如屏的山沟,长达20公里,俗称“关沟”。八达岭是关沟的第四重关,也是居庸关之北口,故从元代起就称之为“北口”,地形极为险要。古人云:“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说起“北门锁钥”,还有一段故事。据典书《五代名臣言行录》记载,辽宋澶渊之盟后,宋朝宰相寇准被派去镇守北京,辽朝使臣路过北京,问寇准道:“你位为宰相,为什么却来这里?”寇准说:“朝中无事,北门锁钥,非准不可。”从此以后人们便把镇守北方的大将“北门锁钥”我国著名的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时曾咏曰:“千峰叠翠拥居庸,山北山南处处峰。锁钥北门天设险,壮哉峻岭走长龙”。

八达岭岭口的这座小关城,其形状呈东窄西宽的梯形,建于明代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其瓮城面积约5000平方米。东西各建有关门一座,东关门刻有额题“居庸外镇”,为明代嘉靖皇帝朱厚熜十八年(公元1539年)所建。西关门为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十年(公元1582年)所建。东西关门相距63.9米,整个瓮城及东西关门,均为砖石结构。墙体高深


厚重,十分坚固,给人以坚不可摧之感。如果说居庸关是古代北京的门户,八达岭就像一把牢固结实的大铁锁,八达岭一旦失守,居庸关也就门户洞开了。

八达岭长城从“北门锁钥”城楼左右两侧,分别向南北两个方向,随着山脊的高低起伏,曲折连绵地向远处延伸。因为在明代,此处为京师之西北门户,所以,八达岭长城为万里长城中最雄伟的地段之一,盘桓起伏于群山峻岭之间。这里层峦叠翠、山势巍峨,长城依山势蜿蜒起伏,宛如苍龙凌空。清代前期诗人沈用济在《登八达岭》诗中这样写道:“策马出居庸,盘回上碧峰。坐窥京邑尽,行绕塞垣重„„”这里写出了八达岭群山的苍苍茫茫和长城的磅礴气势。

八达岭长城的城墙,依山而筑,高低不一,宽窄不同,平均高约7.8米,墙基宽约6.5米。墙顶平均宽5.8米,城面可容5匹马并骑,10并进。在山势陡峭的地方,城墙顶上筑成梯形,称作“梯道”。八达岭长城上的梯道,从两山直泻峡谷,势如游龙啸天,巨蟒窜洞,长达千米,蔚为壮观。八达岭这段长城,在明长城中很有代表性,工程技术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由于这段城墙大都在高山深谷之中,城墙的修筑就需要随着复杂的地形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在山脊峰巅之上,就以此为基础,外砌石块,深谷之下则利用地形的陡坎和崖岸修筑。总之,要巧妙合理地利用地形,进行匠心独具的设计和布局。如八达岭南段长城修在高山的顶峰处,需直下跨山谷一段,其陡峭之崖,只修顶上和底下墙,中间陡崖就干脆利用自然的“立崖”当墙了。这样既省工省力,又节约用料。而且墙体顶部平坦易登,难攻易守便于兵力通行和增援防御。

在八达岭蜿蜒曲折的长城中,有一段在一座悬崖峭壁的山巅戛然而止。因为在这里人是很难逾越的,所以在此未修筑长城墙体,而是以此山险的绝壁来替代长城。在这绝壁之下,长城又接山险墙修筑延伸,呈“二龙锁山”的奇观壮景。

在八达岭长城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敌台,形制有两种,一种是平台,一种是两层台。敌台是空心的,里面可宿住哨兵,遮避风雨,储存兵器等。台与台之间相距不等。建什么样的台子以及台子之间的距离,视该段地势的险峻程度而定。如南段长城的第三楼是平台,因为这段墙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2dee698168884868662d6a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