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入门基础知识系列讲座(第3讲)

2022-04-13 05:25: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易经入门基础知识系列讲座(第3讲)》,欢迎阅读!
易经,基础知识,讲座,入门,系列

易经入门基础知识系列讲座(3)

——易经,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我们问过大家一个问题:《易经》《周易》是一回事吗?《易经》就是《周易》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根据《周礼》的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周礼》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一共出现了三部不同的《易经》除了《周易》之外,还有另外两部,一部是《连山易》,一部是《归藏易》《周易》只是其中之一。《周礼》中所记载这三部《易经》,分别为夏、商、周三个不同的朝代所使用。

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根据史书记载,大禹把自己的帝王之位传给了儿子启,从此开创中国历史“家天下”的先河。而在这之前,部落联盟内部采用的是“禅让”的方式来推举部落联盟的共主。伏羲画八卦的年代,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而夏代,则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当时的人们所使用的《易经》据说是由伏羲所演绎的。当然也有人说,这部《易经》是由神农氏所演绎的。相比较而言,我个人认为,伏羲演绎六十四卦的说法应该更为可靠。因为,在画出八卦之后,再演绎成六十四卦,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过伏羲所演绎的《易经》,它的六十四卦的卦序与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周易》不同,它以艮卦作为六十四卦的首卦。艮卦

为复卦,上卦为艮卦下卦也为艮卦艮卦象征山,

到了商代,人们所使用的《易经》《连山易》不一样了,据说这部《易经》是由黄帝所演绎的。不过黄帝所演绎的

《易经》,它的卦序与《连山易》并不相同,它以坤卦黄帝所演绎的这部《易经》,又称为《归藏易》

到了殷商末年,当周文王被殷纣王囚禁在羑里的时候,他就利用这个被囚禁的七年多时间,对《易经》重新进行了演绎。周文王所演绎的这部《易经》,它的卦序既不同于伏羲所演绎的《连山易》,也不同于黄帝所演绎的《归藏易》,而是以乾、坤两卦作为六十四卦的首卦。周文王所演绎的这部《易经》又称为《周

作为六十四卦的首卦。

坤卦象征土,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农耕离不开土地,万物归藏于土地。所以,山上山下,山山相连,所以伏羲演绎的这部《易经》,又称为《连山易》


易》。那么,这部《易经》为什么又称为《周易》呢?难道因为她是由周文王所演绎的,才称为《周易》的吗?关于这个问题,后面我们再回答。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形态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从母系社会一步迈入了父系社会,导致原有的《归藏易》不能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要。关于这一点,我们从《易经》六十四卦的卦名变化中也能管中窥豹:《归藏易》中本有“散家人”一卦的卦名,这说明在演绎《归藏易》的时候,当时的社会形态还处在母系社会,家庭生活以女性为主,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实际上是中国古人采用走婚的婚姻形式而产生的必然结果。时至今日,在云南和四川交界处的少数民族摩()(suō)人,依然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这种婚姻形式。到周文王演绎周易的时候,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到了父系社会,以父亲为中心的家庭关系,已经建立并且趋于稳定,再沿用原来“散家人”卦的卦名,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所以《周易》就在原有的“散家人”卦的卦名中,去掉了一个“散”字,称之为“家人”卦。

另外,在易经的发展史上,先后有三位重要人物对易经的创作、发展和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汉书·艺文志》中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三位重要人物中,居于第一位的就是画八卦的伏羲。如果没有伏

羲,就没有八卦,也就没有六十四卦,没有《易经》了。居于第二位的重要人物,是系卦辞和爻辞的周文王。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是周文王系的卦辞,

他的儿子周公系的爻辞。但是不管是哪种说法,父子是一体的,至少儿子是深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的。《周易》开始,文字易产生了。居于第三位的重要人物,就是作《易传》的孔子。关于《易传》的作者,也有人说,《易传》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孔子的弟子作的。但不管怎么说,学生是由老师教授出来的,学生的思想也是深受老师影响的,师生也可以视为一体。

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他们三个是易经发展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伏羲被称为上古时期的圣人,周文王被称为中古时期的圣人,孔子被称为下古时期的圣人,历史上则称之为“三古三圣”

上古时期的伏羲,他在仰观俯察、观天察地之后画出了八卦,演绎了六十四卦,这就有了易经的卦画和卦象。但是上古时期文字还没有产生,所以易经只有卦画和卦象,可以称为符号易。到了中古时期,文字已经产生了,甲骨文和金文就是已经相对成熟的文字。所以,周文王就给《易经》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作了


说明性的文字解释,这就是卦辞;另外,又给三百八十四爻的每一爻都作了说明性的文字解释,这就是爻辞。这样,易经就有了文字上的解释、说明。应该说,在周文王系卦辞和爻辞之前,易经的每一卦、每一爻应该都是有文辞的,只不过那时候是口口相传的口头语言。只有在文字产生以后,才有了书面语言,才有了文字易。

现代人学习易经,往往偏重于易经的文字内容,对易经的经文部分研究有余,而对卦画和卦象的重视程度通常是不够的,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离开了卦画、卦象,易经中的所有文字,是在给谁作解释呢?所以说,我们学习易经,一定要以卦画、卦象为本,而以文字(包括卦辞和爻辞)为辅。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周文王所写的卦辞和爻辞,是不是感觉非常晦涩、懂?其实,春秋时期的人们看《周易》,感觉应该和我们差不多,毕竟从周文王时代到孔子时代,历史已经跨越了五百多年,语言、生活方式等多多少少都会发生了一些变化,至少使用的文字已经从刻录于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铸于青铜器上的金文(也叫铭文或钟鼎文)发展到了书写于竹简上的篆文,所以才会有孔子读易经时的“韦编三绝”的故事。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易经,理解易经,孔子在研读易经之后,创作了“十翼”,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为《易传》的十篇论文,对《周易》作了进一步的理论解释。这十篇文章对《易经》的传承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它们分别是:《彖辞传》(上、下)《象辞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后面我们会对《易传》的有关内容作相应的介绍。

从易经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古老的易经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是与时偕行的。如果没有《连山易》和《归藏易》作基础,也就不可能发展、演绎出《周易》。正如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乘坐的火车一样,如果没有当初最原始的蒸汽机车的出现,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内燃机车,更不会有现代的电力机车。所以,身处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更要有发展的观念,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同步,在发展中求生存,在发展中求创新,在发展中求壮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362790ff705cc17542709a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