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教育随笔《小学低段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

2022-04-14 12:37: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教师教育随笔《小学低段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教师,教师教育,随笔,语言





俗话说,教师是吃“开口”饭的。语言,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重要的工具。因此,古往今来,人们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对于小学低段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来说,除了要符合一般教师的教学语言的要求外,还有其特殊的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发音规范,通俗简洁,学生易懂。面对语言理解力较弱的低段孩子,我们在教学时语言首先要通俗易懂,符合学生实际理解水平。因为,孩子的学习兴趣最初是从听得懂老师的课开始的。脱离学生实际理解能力的晦涩难懂的教学语言是扼杀孩子听课兴趣的第一把利刃。第二,教师语言要准确、具有科学性,如果第一次没有说准确,将来要纠正就很困难。例如,我们在教学最基础的汉语拼a”时,老师先要用浅显的语言,告诉孩子们这个字母的发音要领:“孩子们,你们嗓子疼,去医院看病时,医生有没有让你张开嘴巴,检查检查呀?”孩子们说有。老师接着说:“好,让我们就像让医生检查嗓子一样,张大嘴巴,发出a的音。”这样,孩子们不光听懂了老师的话,而且,正确地掌握了“a”的发音,终身难忘。因此,在教学时我们不仅心中有教材,眼里还要有学生,教学语言努力做到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要求发音规范,表达确切,通俗简洁,学生易懂。

二、脉络分明,没有闲话、废话。语文课虽然不像数学课、自然课那样富有显性的逻辑性,但,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始终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的,有其显性或隐性的逻辑与推理。教师对课堂教学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样才能使教学语言流畅、明快,具有逻辑性,脉络分明,推理严密,没有闲话、废话。

三、语音、语调、节奏富于变化。课堂上,教师的有声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朗读。我们知道,孩子喜欢听活泼开朗的老师的课,因此,我们老师的心态要保持年轻的状态,切不可“老气横秋”。我们对孩子说话时就仿佛自己是“小孩般的大人”,我们的语言应当活泼、形象、传神,富有启发性。例如,当我们看到孩子坐姿不正确时,不妨提醒他:你可不要做虾公公哦!学生听了,马上心领神会,坐直了身体。教师这样的语言活泼、形象,既含蓄委婉,又能充分表情达意。朗读,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前辈于永正说:“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是赋予作品以生命。范度读课文时,如果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便认为范读失败,因为我没有把文章读活。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不是一半,是一大半!朗读的意义十分重大。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甚至超过老师。如果老师的朗读水平低,就不可能期望他的学生朗读水平出众。师生朗读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因此,语音、语调、节奏富于变化,抑扬顿挫,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教学语言对于成功的教学是多么重要。

四、借助姿态、表情和手势,使语言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指出,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杂家,即:“半个编辑”“半个作家”“半个演员”“半个书法家”“半个演说家”“半个剧作家”“半个播音员”“半个幽默大师”……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若能像“演员”“演说家”“幽默大师”一样将语言和非语言手段巧妙结合,借助姿态、表情和手势,那么,教师的语言一定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样的课堂,怎么会不生动呢?正




如他所说,“如果我们真能如此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了。”

那么,要使教师的教学语言达到以上四条要求,该如何锤炼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我觉得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

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使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逻辑性。

只有课前对教材的编排心中有数,对教学目标清楚清晰的条件下,教师才能表达确切,阐述分寸适度,通俗简洁,学生易懂,反之易出现脉络不明,推理不严密,闲话、废话夹杂其中的后果。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明白,达到科学与逻辑性的要求,取得“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的效果。 其次,教师要博览群书,视野开阔,使教学语言丰富多彩。

有句话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想不做教书匠,要做充满魅力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得不断学习,向古代学习,向现代学习,向国内学习,向国外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要使教学语言丰富多彩,教师一定要有“活水”、“活水”从哪里来,多学、多动、多思。 第三,教师要谙熟儿童心理,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方能教学具有启发性。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因此教学要为儿童提供感知事物的条件,使教学符合直观性的原则。小学低年级儿童年龄尚小,于皮亚杰所谓的“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活泼、形象。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课文《阳光》时,有一句话:“小河变成长长的锦缎了。”学生不理解,因为对于“锦缎”学生难以理解,于是,我就找来一块锦缎的实物,给孩子们看,然后问他们:“你们觉得‘锦缎’怎么样?”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锦缎好漂亮!”“锦缎是亮亮的”“锦缎是五彩缤纷的”“锦缎是金色的”等等,理解了锦缎,老师又继续问:“你想对阳光说什么?”“阳光你真像魔法师”,“阳光你真好!”等等,瞧,通过老师直观形象的教学,孩子们水到渠成地体会到了阳光的美好,学生的思维、语言、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本身包含了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通过语言,教师获得了与学生沟通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教师才能够向他们传授科学知识,并且对他们进行各种影响,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也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让我们正确掌握并熟练运用教学语言,以高超的语言艺术使我们的孩子一进小学的大门就深深地爱上语文课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369b32b96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3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