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劝学篇 读后感

2022-08-20 01:00: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荀子 劝学篇 读后感》,欢迎阅读!
荀子,劝学篇,读后感

循循善诱 谆谆劝诲

——读荀子《劝学篇》有感

荀子的这篇《劝学篇》,流传了千年,而至今仍然被我们视为经典。探究原因,少不了审慎严密的逻辑说理和有亲和力的语言、修辞,我总结了一下就是:循循善诱,谆谆劝诲。

首先从文章的题目上来看,劝学,要注意这个“劝”字。我们可以想象,教师是对学生怀着什么样的感情才会用“劝”呢?不是毫无感情的强硬命令,不是宠溺无度的哀求,而是苦口婆心的劝诫,条分缕析地讲道理,以正确的学习观来引导学生,使学生爱上学习,学会学习,从而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充满了人情味儿,使学生更愿意接受。

《劝学篇》中出现了大量的比喻论证,这也是荀子循循善诱、谆谆劝诲的一大表现。

在文章的开头,就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比喻,把学子们比喻为“青”和“冰”,把老师、先贤喻为“蓝”和“水”。用意是告诉学生只要努力,成就就有可能超过老师。这句话对当时寒窗苦读的学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励,让他们知道了只要努力读书就有超越老师、先贤的可能,给苦闷的学习带来了动力。至于要怎么做,怎样才能“青于蓝”“寒于水”文章的最开始就已经给出了一个概括的说法:“学不可以已”这算是荀子先给学子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告诉他们学习是很重要的,他们完全可以做得很好。

接着,荀子就开始介绍具体的方法了。同样地,还是用让人觉得很亲切的比喻论证。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通过直木变车轮的过程来暗示学子要反复磨砺自己,使得“其曲中规”且“不复挺”,知识也就扎实地贮存在心中了。这也是荀子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中存在不好的东西,需要经过不断学习才能去掉,所以更凸显了学习的重要性。

下一段紧接着就是类似于举例子的比喻论证。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很有意思的是,荀子用的是第一人称“吾”,倒像是一个烦恼的人在发牢骚,别说苦读的学子会

——1——


大有同感了,就连我都不禁想和荀子握握手呢。一通牢骚之后,荀子语重心长地吐露出了原因和真相:“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说的是学习方法。这句话的语气听起来有一些遗憾的意思,在学子们(文中的“吾”辈人)听来,就像是有着同样烦恼的朋友的叹惋一样,非常的受用,不容易产生排斥心理。这就是现在很多老师都想要达到的“亦师亦友”的境界吧。

说完学习方法,又开始论证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积累,坚持,专一。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用这些常识来比喻对待学习的态度。这一番比喻既生动又形象,而又极具说服力,很能令人信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水变成冰的过程是很漫长的,需要耐心、恒心和毅力。

还有一点,就是荀子的语言很流畅,朗朗上口,这也是《劝学篇》流传至今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知天高地厚”、“积土成山”、“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些成语,正是从这篇文章中演变而来的。真正成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谆谆之声、劝诲之音。

荀子《劝学篇》不仅是一片成功的文章,更是一个教育家的成就的体现。里面体现着为师者对学生的殷殷期望和满满的爱护,看似严肃枯燥,实则温情十足。希望有一天我登上了教师岗位,也能够像荀子一样,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以上就是我读荀子《劝学篇》的一点感悟。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237eafdc50e2524de5187e6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